三江街道文化站干部蒋焰至今还收藏着一堆油印刊物《山溪》,虽然这堆刊物已经泛黄变旧,甚至有的装订线都已脱落,但蒋焰仍然视这堆刊物为珍品,小心呵护,精心收藏,从不轻易示人。
近日,记者在三江街道文化站看到了这些陈旧泛黄但仍然飘着墨香的《山溪》。蒋焰告诉记者,《山溪》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三江镇自办,钢板蜡纸刻字,手工油印装订的文学刊物,是原綦江县第一本由镇文化站主办的刊物。这堆不起眼的《山溪》,记录着綦江文学事业的发展历程。
》》》三江文学社朝气蓬勃
三江地处綦江河与蒲河交界处,水陆交通发达。三江是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工矿型集镇,境内有近百家企业。工矿企业的职工大都来自全国各地,可以说,三江是一个移民城镇。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
相亲相爱,形成了三江独特的文化元素。工矿企业重视企业文化,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带动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
据蒋焰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位于三江镇的重钢四厂、重庆冶炼厂和重庆钢绳厂相继成立了“四钢绿芽文学社”“重冶五彩石文学社”“钢绳小丝文学社”,文学社成员以企业职工为主,特别是青年职工,文学创作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那时候,企业的文学青年特别多,他们创作的诗歌、散文,大都在企业内部的印油小报,包括黑板报、广播上发表或朗读。文学社经常开展读书会、创作心得交流会,特别是重钢四厂、重庆冶炼厂、重庆钢绳厂这三家大型企业联合开展的“文学创作分享交流会”,更是盛况空前。那时候,企业非常重视文化,文学青年就是企业文化的生力军。
为了更加广泛地团结文学爱好者,活跃三江的文学创作,1982年 3 月,原三江公社文化站成立了“三江文学社”,文化站干部蒋焰任社长,四钢厂、重冶厂和钢绳厂文学社的负责人担任副社长。三江文学社成立后经常开展文学采风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文学创作笔会,特邀《重庆日报》《现代工人报》《艺术广场报》等报刊编辑到场讲课、改稿,每年举办创作年会,评选年度优秀作品、优秀作者。优秀作品由文学社推荐到县市报刊发表。可以说,当年的“三江文学社”就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
“三江文学社”的名气越来越大,慢慢的,吸引了许多县内外的文学爱好者加入,1985年,已有会员120名。1986年10月,三江文学社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文学社团”。
》》》最早的农村文学刊物
“《山溪》文艺的前生是《三江公社信息报》。那时候没有电脑照排,全由钢板蜡纸刻字、手工油印装订。”蒋焰说,三江公社成立文化站后,编印了以反映农业生产和企业信息为主的油印小报《山溪》,创始人是当时的退休教师、文化站长万邦荣。当时的《山溪》只是64开本的小册子,页码没有固定,视当月的信息量而定,信息量多,页码就多。
1981年12月,因为当时的信息量小,《山溪》编辑后只有30多页,为了增加页码,编辑就在其中选载了几篇三江掌故和民歌。没想到的是,掌故、民歌颇受文学青年欢迎。这期《山溪》出刊不久就收到许多文学稿件。
文学稿件多于新闻稿件,而且文学爱好者热情高涨。因此,1982年春节过后,文化站全面调整了《山溪》的出版内容,不再刊发企业生产信息,将64开本改为16开本的杂志型,以发表三江镇文学爱好者的文学作品为主,是当时綦江县第一本由镇文化站主办的文学刊物,也是綦江县最早的农村文学油印刊物。
改版后的《山溪》固定为双月刊,每期发表小说、故事、诗歌、曲艺、民间文学等文艺作品,每期能刊发10至12名作者的作品。每期8000字左右,印刷数量在100册以上。《山溪》免费送发镇内各村、学校、企业以及市县相关部门。
“那时候,办《山溪》没有专项经费,作者发表作品也没有稿酬。编辑更是业余时间加班加点编辑、刻版。我们的
工作热情非常高涨,都觉得办好《山溪》文艺很有意义。”蒋焰回忆说,“那个年代,读书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文学创作更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工矿企业很重视文学青年,所以喜欢崇拜文学的青年很多,职工的业余文学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而且最为时尚。”
》》》为文学青年搭建平台
《山溪》文艺不断发展,其名气在綦江声名鹊起,随着镇内外作者来稿量继续增多,1983年3月,文化站决定将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字数从8000字增到50000多字。很多镇外作者还慕名送稿到《山溪》编辑部,请编辑指导改稿。可以说,当年的《山溪》广泛地团结了县内外文学爱好者,培养了许多文学创作骨干,也让许多文学爱好者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比如,李泽忠、李凤鸣、刘泽安、袁洪章、梅徳华、张锡荣、陈与、王小泥等现在的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当年他们都是《山溪》的骨干作者。
《重庆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分别于1983年3月21日、1984年4月对《山溪》作过专题报道,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副**吴凡先生还为刊物题名。
1985年,《山溪》得到了几家企业的支持,不但每月按时出刊,还给作者发稿酬,虽说稿费很低,但表达了对作者辛勤创作的敬意。每年要组织优秀作者采风创作,推荐参加市里的文学笔会。市作家协会也来三江挑选发展会员。
到1999年3月,《山溪》共刊发84期,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印发刊物3万余册。
2000年1月,新年钟声敲响后,《山溪》更名为《三江潮》,用电脑照排,送印刷厂胶印。不论是字体、插图、版面,还是印刷纸张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封面、封底都做成了彩色,和当时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一样。电脑照排出刊15期,发表了80万字的文学作品。
2001年9月,三江文化站进行了机构人事调整,《三江潮》停刊。“三江文学社”也随之停止活动。
》》》《山溪》的记忆永不磨灭
当年,《山溪》团结了綦江大批文学青年,在全县文学爱好者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永不磨灭的记忆,成为当时全县文学爱好者重要的创作园地,当年在重庆市农村文艺创作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山溪》上刊发的文学作品,差不多有百分之二十被市级报刊选用。”蒋焰说,作品被市级报刊选用就是对作者的充分肯定,那种成就感比中了彩票还要疯狂。
如今,当年的《山溪》主编蒋焰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对《山溪》的记忆仍然刻骨铭心。“我坚信,文学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永远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蒋焰说,虽然《山溪》文艺消失了,但是《山溪》文艺的精神还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文图/记者 张学成
来源:綦江日报
http://qjszb.cqqjnews.cn/pc/202111/05/content_2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