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坝村:见得到乡愁 回得去的“故乡”
村民王荣琼正在看展板
花坝村美丽的农家小院
花坝村,地处綦江区古南街道北部,距离綦江城区仅3公里。走进村子,姹紫嫣红的花卉、炊烟袅袅的农舍、长势喜人的瓜果蔬菜……这里俨然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诗意田园,是许多城区市民周末或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
近年来,该村不断挖掘和利用好自身资源,找准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线,着力打造“綦江人回得去的‘故乡’、离城最近的‘老家’”。目前,村里拥有四季果园400亩、生态水稻150亩、水产养殖150亩,共享小院6家……产业欣欣向荣,环境舒适宜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市民乐的美丽画卷。
特色产业 铺就百姓致富路
日前,记者在花坝村前任驻村第一书记柯晓娟带领下,来到了该村兴黍果园西瓜基地。村民王清帮正在基地采摘西瓜,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刚又卖了几万斤西瓜,装运了好几车,现在,西瓜地里剩得不多了。”
2018年,花坝村引进业主杜强流转了60亩土地,发展种植业,种植20亩奶油西瓜。“当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种植奶油西瓜,没想到效果挺好。”杜强说,奶油西瓜果皮光滑,入口甘甜,还带有一股淡淡的奶香味,成熟后非常受人们喜爱,当年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收入20多万元。
尝到甜头后,杜强便扩大种植规模,又承包了30亩地种西瓜。从此,奶油西瓜在花坝村落地生根并俏销。
“村集体与杜强按照出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村民以土地入股,进行保底分红。村集体取得的收益再与涉地农户进行额外分红。”柯晓娟介绍,西瓜基地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促进了村民增收。
“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就近务工,又不赶车乘船,方便得很,还能照顾家人。”王清帮乐呵呵地说,“现在土地承包出去了,每年能拿到保底分红,西瓜有了收益,还有额外分红。而且,我在基地打工,每个月还能挣1000多元钱,你说安逸不安逸嘛!”
不远处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记者循声来到位于李葡桃果园的葡萄长廊,看见已经有很多游客在此采摘葡萄、欣赏美景。
“我从来都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葡萄,好吃到根本停不下来,我要告诉我的同学们,喊他们也来这里吃葡萄。”小学生许锐博放暑假后,跟随父母来到花坝村采摘葡萄,共度亲子时光。
据了解,该李葡桃果园占地面积105亩,结合地形特征,分片栽种有葡萄、桃子、李子等近百个品种5000余棵果树,果树下套种蔬菜,散养黑鸡、灰兔、白鹅等与果树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我们的果园利用大量草炭改进土种,运用独特的栽培技术,培育出了不同的葡萄品种,目前已进入丰产期,年产值可以达到六七十万元。每到夏季,便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享受大自然原生态的乐趣。”李葡桃果园业主李远孝介绍时,显得很是兴奋,眼睛里溢出了满满的幸福感。
此外,花坝村还通过统一流转土地和规范组织用工,降低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使养猪场、蜂蜜园、草莓园、樱桃园等大批特色产业落地生根。2020年,该村成功注册“长凼河边”商标品牌,利用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销售特色农产品,仅当年就收入116万元,实现村集体纯利润20.25万元。
环境整治 提升群众幸福感
花坝村背靠古剑山,下临綦江河,可谓坐拥绿水青山,但曾经,这里农户家禽乱跑、垃圾也未分类处理,环境条件有待改善。 “来到花坝村以后,我们就开始思考,这个村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柯晓娟说,“街道反复论证、组织外出学习,我们发现很多村庄的蜕变,都是从环境开始的。”
2018年开始,花坝村紧紧围绕打造“綦城后花园”的工作思路,以“农旅融合发展”为主要抓手,着力打造“綦江人回得去的‘故乡’、离城最近的‘老家’”。
要想富,先修路。“210国道进村这条路,以前只有3.5米,村民出行十分不便。我们从2018年底就着手扩建,现在这条路宽7.5米,已油化完成。它既把当地出产的蔬果运了出去,又把城里的游客引了进来,还让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村民通向美好生活的幸福路、致富路、小康路。”柯晓娟指着崭新的草油路笑着说。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该村还发动党员、志愿者每周开展环境大扫除,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小作坊关闭了、全村341户完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家家户户种上了花草,每季度开展“人居环境积分评比”,村民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家家户户都参与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花坝村拆除78处残垣断壁,变“忧居”为“优居”,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成功获评重庆市首批美丽宜居乡村,实现了从“脏乱差” 到宜居村庄的华丽“蜕变”。
此外,花坝村还顺利推进全村饮水管网改造、天然气安装、旧房提升整治170户、安装路灯500盏、安装监控100个……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夜幕降临,吃完晚饭的村民王荣琼和姐妹们邀约来到28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跳起了坝坝舞。“过去,我们村里没有耍的地方,吃了饭就窝在屋头。现在,我和几个老姐妹每天都要约着到这里跳舞,活动活动筋骨,快乐得很。乡亲们的关系也更和睦啦!”她说,“我们花坝村现在环境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就连那些城头的人都羡慕得很,来了耍起不想走。”
“如今的花坝村四季有花果、月月可采摘,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花坝村党总支书记蒲余兵表示,该村将继续依托离城较近的地域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优质业主,做大做强多种特色产业,全力助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廖静
记者手记 近年来,花坝村依托贯穿全村水源充沛的长凼河,“官帽山”下如诗如画的连片梯田,乾隆古桥、百年老学堂等文化底蕴浓厚的历史古迹,以及“天庭洗马河”等神话故事传说,着力打造“綦江人回得去的‘故乡’、离城最近的‘老家’”,村民也从传统的农耕步入到观光产业的发展,扛着锄头,吃上旅游饭,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花坝村因地制宜,引进、培育优质业主,大力发展鲜果采摘、蜜蜂养殖、水稻种植等特色产业,打造了集瓜果采摘、餐饮民宿、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特色项目鹅凼田园综合体。目前,该综合体拥有李葡桃果园、兴黍果园、花坝村草莓园等四季水果采摘园,切实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是关键。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近年来,花坝村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GM、村容村貌提升,努力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一条条硬化路,一根根网线……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村民们不禁感叹,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乡村要振兴,必先“留住人”。人气旺不旺是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励外出农村人口返乡就业,培养大批不同农业技术的“土专家”,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又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
文/记者 廖静 古峨 实习生 杨念慈 图/记者 廖静 摄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1-08/24/content_453409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