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水镇双丰村:从“薄弱村”到“模范村”
赶水镇双丰村早些年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村民增收渠道单一、收入微薄,村集体底子薄,村里无支柱产业,是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因地制宜发展西瓜产业,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地太零散,人心不齐,无启动资金,找不到销路,大规模种西瓜这条路行不通。”该村党总支书记王军至今还记得,当初第一次在全村产业动员大会上提出要发展西瓜产业时,引来群众的质疑声,让村干部们感到压力倍增。
据了解,2020年3月,在镇ZF的牵线搭桥下,双丰村积极走出去,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学习等方式,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全村西瓜产业发展计划,以此破解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无渠道等难题。
西瓜基地一角。通讯员 湛江涛 摄
但部分村民思想观念一时扭转不过来,对村里发展产业不支持、不信任。产业发展的步子迈不出第一步,该怎么办?
于是,村干部们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先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通过解放群众思想、积极沟通协调、制定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村民们的思想有了转变,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发展西瓜产业。大家积极流转土地、帮助村里开垦整理土地、挖沟渠、强基建,干劲十足。
“薄弱村弱的不是产业,是缺乏村民的支持和产业发展的信心。”王军回忆起当时入户的情景笑着说。
为取得村民们的支持,村里向流转土地的村民们承诺,不仅向他们支付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优先安排到西瓜基地务工,赚取劳务费,等西瓜成熟卖了钱,村集体还将15%的利润进行分红,大大激发了大家发展产业的信心。
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起覆膜。通讯员 湛江涛 摄
刚开始,由于人手不足,开垦整理土地工人不够,王军担心西瓜种植错过季节,就带着村干部们顶上去,在地里与村民们一起劳作。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80亩西瓜种植顺利完成,西瓜基地初步成形。
期间,为了避免出现“先种植、后找销路”盲目发展,双丰村还四处了解行情,积极对接销售市场,收集到很多销售资源,包括西瓜商贩、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等,解决了西瓜后期的销路问题。
“由于管护得好,西瓜品质优、口感好、汁多肉甜,很受市场消费者喜爱。”王军告诉笔者,去年种植的西瓜市场批发价达到了每斤2元,来自重庆、贵州等地的商贩订单不断,以至于本地人还没来得及尝鲜,就被外地商贩们抢购一空。
村民们正在西瓜里整土。 通讯员 湛江涛 摄
种出的西瓜有了收益,村里也及时向村民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将土地流转费、劳务费和分红发放到了村民手中。双丰村集体经济收益也突破了10万元,实现了集体与村民“双赢”。
去年种出的西瓜,让村集体与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今年,大家继续多元化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将西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0亩,还继续发动村民流转撂荒土地,种下了蔬菜60亩、早熟糯玉米100亩、莲藕100亩,形成了产业发展多点开花、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群众增收渠道有效拓宽的良好态势。双丰村成了有名的“模范村”。
编后语: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双丰村从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变为远近有名的产业发展“模范村”,离不开全村干部和村民们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努力。我们相信,迎着乡村振兴的“暖风”,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双丰村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在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也将越走越宽广。
通讯员 湛江涛
来源:大美 綦江
https://h5.cqliving.com/info/det AIl/33541000.html?cid=3354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