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存话费送手机?当心有陷阱!
近期,区市场监管局、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通过全国12315平台以及来电来访等途径,受理了数十起关于购手机返话费的消费纠纷
案例回顾
案例一
消费者郭某反映:綦江某手机数码通讯店宣称“免费领手机”涉及虚假宣传和欺骗消费者行为。近日,他在该手机店购买新手机后收到“你申请的信用全网购分期贷款995元……”内容的短信,在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贷了“深圳风豹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款。郭某对此表示很诧异,自己享受优惠价格购买手机的前提是承诺手机卡2年在网使用,所购手机是自己花钱购买的,超过优惠金额的价款已补足差额,不存在贷款买手机的事情。而在办理优惠购买手续时店方只要求签署文件,并未说明是签订贷款合同。
案例二
消费者陈某反映:在綦江某5G华为手机店参与预存话费送手机活动,以5980的价格购买了一台价值不足2000元手机,商家宣传承诺购机后每季返话费,共返十期,陈某在收到第一期返话费后迟迟未收到第二期返话费,一打听才发现商家已经关门跑路,维权无门。
类似以上购买手机返话费、购平板电脑返话费纠纷共计三十余起,其共同点都是购买华为手机或平板电脑,经查询其价值不足2000元,目前共涉及百步梯、318步行街、168附近三家营业点,现均已停止营业。
经区市场监管局调查,此类移动通讯产品促销活动属于涉众型销售活动。预存话费、每月返话费、贷款消费均存在一定的消费风险,该局已对个别经营者进行行政约谈,并针对投诉举报展开调查。为此,区市场监管局、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预存话费送手机”的“馅饼”,消费者切勿因贪小便宜而掉入大陷阱。
1.在消费过程中要对经营者的主体资格进行甄别,经营者的营业登记、企业信用等可从市场监管部门获取。
2.看清“预付话费送手机”促销规则,防范消费陷阱。在消费前要理性分析辨别,防止因打折优惠而冲动消费。同时还要详细了解商家的促销规则,在各类降价、打折、拼团、满减、送赠品、抽奖等优惠活动中,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轻易被低折扣所迷惑,注意防范虚假折扣、虚假满减承诺等消费陷阱。
3.小心“商家跑路难追偿”。预存话费送手机消费纠纷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经营者因经营不善“跑路”无法联系。有的经营者经营权转移或变更经营地址,未提前告知预付消费者,也未妥善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而后续经营的商家不承担原有责任义务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部分经营者甚至通过预付方式套取现金,借机敛财,实施诈骗,最后携款外逃,导致大量付款消费者蒙受损失。
4.要注意保留购物凭证,便于事后依法维权。无论线上线下,消费者购物时应及时保留好相关原始记录,如:该产品页面宣传、直播时的广告宣传、商家承诺内容截图、聊天记录、购买记录、支付凭证、物流信息等,防止商家删除相关信息后难以恢复,给后期消费维权带来难度。
5.在发现所购买的商品质量不合格或与宣传不相符等问题时,应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就近向各级消委会、市场监管所求助,也可拨打1231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或者通过其他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外,当前全市正在开展全民反诈三年行动,建议消费者可向当地警方报案。
重庆市綦江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2021年3月15日
来源:綦江日报 http://qjszb.cqqjnews.cn/pc/202103/16/content_173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