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綦江万隆村变形记,从火斑烤肚皮到花坝滚绿浪的逆袭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巴南区 重庆巴南区
一条綦江河,串联起大大小小的村落,这些村落,或古朴宁静,或热闹祥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乡见·山水变”系列报道首期,将目光聚焦于綦江源头——石壕镇万隆村,探寻其独特魅力与发展变迁。


▲万隆村全景。记者 石亮 摄

神鹰垂露处 百里綦江始

綦江,作为长江一级支流,河流总长223公里,流域面积7089平方公里,地跨贵州省桐梓县、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江津区、南川区、巴南区等6个区县。


▲寻访綦江源头。记者 尹向宁 摄

在当地村民的热情引领下,记者来到石壕镇万隆村的大垭口。站在垭口平顶极目远眺,一片翠竹林映入眼帘。万竿翠竹随风轻摆,似绿色波浪起伏荡漾。村民称,綦江河源头隐匿在这片竹林深处。

沿着林中碎石小路前行约七八百米,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洼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綦江河的源头了。”村民赵向阳告诉记者。

见记者迟疑,他笑着解释:“我们祖祖辈辈都是万隆人,我60多年都住这儿,错不了。”万隆村党总支副书记柏志高也接过话茬:“之前不少人来寻找过,经证实,源头就是这里。前面100米左右是神鹰山,这股水是从神鹰山脚冒出来的地下泉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在层层落叶上,一股清浅细流正缓缓流向水洼。“老一辈人说,这水很有灵性,我们每次路过都要喝一口。”赵向阳边说边蹲下身子,用手捧起清泉喝了起来。

万隆村平均海拔1400米,境内神鹰山高达1848米,为綦江最高海拔。村民说,这一小洼源自神鹰山的清泉,一路明流暗流交替前行,最终汇聚成綦江河。

古木五百年 守护代代心


▲树龄约500岁的红柴枝。记者 涂萍 摄

源头活水,为万隆注入了超凡脱俗的灵气。村里森林覆盖率超90%,树龄上百岁的古树随处可见。

“这棵红柴枝有500多岁了。”万隆村党总支书记王光明轻抚树干上的铭牌,向大家介绍,眼前这株亭亭如盖、苍劲挺拔的大树,树高52米、胸径1.5米,是我国境内高度最高、胸径最大、单株蓄积最大的红柴枝,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珍稀物种。

“村里人都很爱惜这些古树,从没有人动过砍伐它们的念头。”王光明说,村民们对这些古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将其视作血脉相连的家人,世代守护着它们。

目前,万隆村已发现古栲树、古茶树、古红豆杉、古楠木等数十种古树,如今,村里已为这些古树逐一建档,王光明的手机里,存着每棵树的“健康档案”。“我们要把保护古树的接力棒传下去。”王光明坚定地说。

一洞穿古今 坝上驻仙踪

离开古树群落,记者来到一个名为李公坝的地方。


▲初夏时节李公坝。记者 石亮 摄

去往李公坝,必先穿过一个狭窄的山洞,前行一两百米后,眼前便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洞外的天地,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别无二致。

相传,诗仙李白曾游历到此,被眼前绝景勾住心神,遂就此栖居休养,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李公坝便因此得名。

李公坝四面环山,悬崖峭壁将其与外界隔绝开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

四季更迭中,李公坝的美景也随之切换。綦江的冬天极少下雪,但如若下雪,每年的第一场雪,必定在万隆,必定有李公坝。彼时的李公坝,漫天雪花飞舞,大地银装素裹,宛若童话世界,美得动人心魄。

昔叹“火斑”烤肚皮 今看“花坝”滚绿浪

大山,给予了万隆人无尽的馈赠,但曾经,它也是制约万隆发展的一大枷锁。

“有女不嫁万隆山,天晴落雨把门关。一天三顿沙沙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道出了万隆昔日的贫穷。

“那时候的万隆,交通相当落后,上街买盐巴、洋火,可能都要花费一两天。”王光明感慨道。

1977年5月1日,万隆连接外界的第一条公路——石万公路(石壕—万隆)正式建成通车,从此,山里的百姓告别了为山所阻、为路所困、为路所难的时代。

自石万公路建成后,越来越多通往万隆的公路如游龙一般蜿蜒进山间。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万隆村,以落落大方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第九届“花坝杯”慈善篮球赛。记者 周媛媛 摄

8月,“花坝杯”篮球赛又一次开战,四面八方的人们涌进万隆,欢呼声、呐喊声连着运动场上的哨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这已是万隆村连续第9次举办“花坝杯”篮球赛了,参赛队伍从首届的7支扩展至如今的39支,现场观众超10万人,村民自娱自乐的“村头赛事”已逐步蜕变为辐射渝黔边界的“现象级IP”。

赛事火了,村里也更加热闹了。2024年万隆村避暑游客同比增长21%,单日消费峰值突破80万元。


▲“花坝”糯玉米管护忙。记者 陈星宇 摄

与此同时,万隆村的土特产也越发俏起来。花坝糯玉米、老腊肉、土蜂蜜等,都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一年光靠糯玉米就能多挣一两万元。”脱贫户陆定洪脸上满是喜悦。

如今的万隆,已成功挣脱“高远冷穷”的旧枷锁,华丽蝶变为熠熠生辉的“云端明珠”。而綦江河畔的每一个村落,都宛若大地星辰,闪耀着各自专属的发展光芒。让我们满怀期待,继续踏上这场满是惊喜与感动的寻访之旅,去真切感受这片乡土那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

原标题:乡见·山水变丨石壕镇万隆村:源头活水涌 山乡焕新颜

来源:綦江发布


(2楼)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5-8-17 02:21 , Processed in 0.14555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