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綦江:点豆成“金”一块血豆腐振兴一方产业
清晨时分,位于重庆市綦江区扶欢镇石足村的血豆腐加工厂已是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老配方,将65%的豆腐和35%的猪肉投入搅拌机,经自动化流水线精准加工,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血豆腐初现雏形。这道承载着扶欢人数代乡愁的传统美食,如今正以标准化生产模式走出乡土,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引擎。
扶欢镇古称“溱州”,血豆腐是当地流传已久的特色“土特产”。然而,长期以来,这一风味美食始终停留在村民零散手作阶段,产业规模小、品质不稳定,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转变的契机源于2023年一场村民大会,“利用村办公室空闲用地建厂,让扶欢血豆腐走出去” 的提议,迅速得到村集体响应。石足村集体率先投入20万元,同步争取到镇、区两级 50 万元帮扶资金,现代化血豆腐加工厂正式启动规划建设,开启了小作坊向规模化产业的转型之路。
“祖辈传下的配方不能丢,现代化的生产效率必须提。”加工厂负责人李开勤的话语,道出了产业蜕变的核心逻辑。在生产车间内,部分工序实现机械化运转,而关键的“揉团”环节仍延续传统技艺,工人师傅凭借多年经验把控力度,确保每颗血豆腐形状匀称、紧实适度。经过5天精准控温烟熏后,成品通过自动化封装线完成打包,月产能已稳定达到1.8万斤,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实现了品质标准化。
工人正在车间对血豆腐进行真空包装。(谢伟 摄)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强村富民的实际成效。目前,加工厂12名在岗工人中包含3名脱贫户,月工资达3600元,年均增收超2万元。“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脱贫户贺双琴一边熟练包装产品,一边笑意盈盈地说。
目前,工厂利润还形成了良性反哺机制,村集体将收益用于安装路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组织重阳节文明实践活动等,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工厂探索绿色循环模式,生产产生的豆渣就近供应本地养猪场,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构建起生态产业链。
完成制作的血豆腐色泽艳丽。(谢伟 摄)
“小小血豆腐,只是产业振兴的起点。”石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永银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延伸产业链,引导周边农户种植100亩大豆并由工厂统一收购,从源头保障原料品质;同步拓展熏制腊肉、香肠等产品线,打造“田间到车间”的全产业链体系,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分工、分享增值收益。
以血豆腐产业为支点,扶欢镇正构建多元产业发展格局。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全镇聚焦“溱州土货”品牌打造,重点发展萝卜、大米、蓝莓、花生、血豆腐五大特色产业,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控生产销售全过程。
今年以来,扶欢镇文峰村花生加工厂启动建设,年产可达2 吨;“蓝莓萝卜汁”产品线顺利投产,首批 5 万罐已推向市场。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股份合作等机制,全镇1000多户农户嵌入产业链,现有加工项目直接带动73人就近就业,助农增收超100万元。
如今的扶欢镇,正以特色农产品为纽带,用现代化产业赋能传统“土特产”,让血豆腐、花生等优质农产品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坚实支撑。(张梦寒 谢伟)
来源:綦江区委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