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逸得很!綦江石角镇的好日子是这样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18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重庆
石角镇:锚定发展路 绘就新画卷

深秋时节,石角镇老瀛山脚下的新农村茶山笼罩着薄雾,茶农们穿梭其中,开展清园、除草、剪枝等管护作业,为茶树越冬储备养分;不远处的民宿里,来自中心城区的游客正围着炭火煮茶,畅谈山间风光;蒲河岸边,村民沿着干净的滨河步道散步,河水倒映着两岸绿树……

“十四五”期间,石角镇锚定发展目标,抓产业、优环境、暖民生,让乡村呈现出产业有活力、山水有颜值、百姓有笑脸的面貌。

▲石角镇新农村茶园。记者 周禹 摄

茶香满溢富民路
特色农业织密“增收网”

“在茶山打工后,算上工资和年底分红,一年能挣两万多块。”在新农村茶山,村民吴明兰算起了增收账。

吴明兰的增收账,是石角镇“十四五”期间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体现。在新农村,茶叶产业从2017年百余亩的“小作坊”,发展成如今覆盖420亩的“富民林”——这背后,是村集体向山掘金的决心,更藏着让村民得实惠的巧思。

新农村党总支书记刘伟介绍,该村采用“532”的模式分好集体经济“蛋糕”:利润的50%作为集体提留,30%用于管理人员绩效考核,20%用于公益事业。如此一来,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石角镇新农村村民在茶山采茶。特约通讯员 陈再华 摄

自2021年石角镇在32个村全面推广“532”分配机制以来,已累计规范分配集体利润45万元,让村民都享受到了实惠。

如今,新农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欣农茗峰茶叶有限公司通过整合土地,引入重庆市农科院和西南大学专家等技术团队,增添智能化加工设备,建成3个现代化制茶车间,打造了“瀛峰雪”“瀛山春绿”“瀛山红”3大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十四五”期间,新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450余万元。

▲刘罗村发展林下经济。记者 唐斌浩 摄

石角镇的特色农业,不止有茶香。在刘罗村的松林间,另一幅“向林要宝”的图景正在展开。刘罗村党总支书记肖廷梅介绍,在市农科院的指导下,刘罗村发展起“林下经济”,种植了6亩大球盖菇,2025年,林下大球盖菇产量约1.2万斤,销售收入达24万元。此外,该镇还积极谋划新的增长点,探索种植紫苏等订单农业,为特色农业注入新活力。

“我们就是要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价值,让每个村民都能分享产业红利,把特色农业的‘增收网’织得更密、更牢。”石角镇相关负责人说。

▲云雾中的白云观。特约通讯员 陈再华 摄

山水画卷引客来
文旅融合打造“新动能”

“周末带孩子来采茶、爬山,比在城里有意思多了!”来自中心城区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女儿在茶山步道上打卡,随后,她们还将前往“悬崖边边”等度假地,体验不同的文旅项目。

石角镇坐拥蒲河、老瀛山等山水资源,还有白云观等人文景观。“十四五”期间,该镇坚持“农旅融合、文旅共生”,引进旅游企业打造了“悬崖边边”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度假地。依托生态茶园,该镇不仅修建了环形步道,还打造老瀛山茶旅文化节,将文艺表演、茶艺展示与采茶研学结合,推出“采茶—制茶—品茶—观光”全链条体验游,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文化IP的打造,让石角镇的文旅融合更有韵味。2023年入围区级非遗的石角糖画,如今已成为文旅场景的“甜蜜符号”。传承人陈朝林带着手艺走进社区、校园,用糖浆勾勒出龙凤、动漫形象,让游客在品尝甜味时读懂非遗故事;新农村茶叶加工技术则成为了研学游的热门项目,让游客近距离了解茶叶的生产过程。节庆期间更热闹,邻里节上的坝坝舞、包粽子比赛让游客融入乡村生活,非遗展示与民俗活动交织,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烟火气。

▲石角镇的乡村里,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成为游客乡村游的好去处。石角镇供图

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正让文旅版图不断延伸。随着老瀛山环线公路推进,千秋徒步、茶山体验、白云观祈福的精品线路被串联起来,石角镇年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直接带动周边农家乐、商铺营收增长200%以上。

“我们要让生态观光、农事体验和非遗文化串成线、连成片,让更多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还想来。”石角镇相关负责人说。

▲在石角镇蒲河河畔,油菜花璀璨绽放,当地居民沿着沿河健身步道悠闲散步。记者 刘琦 摄

碧水青山入画来
环境整治绘就“宜居图”

“蒲河环境可好了,岸边种了树,河水也清,夏天还能看到小鱼游。”家住石角社区的周大爷常常沿着河边步道散步,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打心底里高兴。

“十四五”期间,石角镇全力配合推进蒲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项目建设,重点聚焦河道清淤、生态护岸打造及沿岸环境整治。通过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常态化巡河,实施水体净化工程,如今蒲河流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同步完成3.8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全面清零销号,水环境得到改善。

▲石角镇场镇。特约通讯员 胡光银 摄

不仅如此,该镇针对性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成垃圾分类收集点66个,增设车载垃圾箱等200余个。同时结合文旅融合发展需求,对茶山周边及蒲河沿岸的污水排放口进行集中整治,配套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农业生产与生活污水规范处置,从源头守护生态底色。

人居环境的变化还藏在“绣花功夫”里。石角镇投入资金125万元,重点实施千秋、石河等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盘活闲置地块打造便民休闲空间。在白云、坪上等村,依托老乡场改造契机,同步推进庭院美化工程,通过评选区级示范户182户、完成庭院整治333户,以典型带动全村环境提升,村民自发将闲置空地改成花圃,实现推窗见绿。

▲居民在石角镇盐码头散步。记者 刘琦 摄

为了构建长效机制,石角镇将环境整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建立“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机制,结合茶产业发展组建村民环境监督队,重点管护茶山步道、露营基地等旅游景点周边环境。通过村规民约明确环境卫生责任,将整治成效与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推动“干部干”变为“大家管”。

人居环境的改善,让村民的生活更舒心。在石角场镇,140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在白云、瀛坪老乡场,改造后的公厕干净整洁。从蒲河清波到庭院花香,从茶山绿道到整洁场镇,石角镇让乡村颜值和气质同步提升。

▲石角社区邻里节,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美食。记者 刘琦 摄

民生温度暖人心
保障网织就“幸福家”

“在家门口就能参加技能培训,还找到了工作,每月能挣2000多块,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石角镇民建村村民刘大姐通过该镇组织的家政服务培训,成功入职一家养老院,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

“十四五”期间,石角镇把稳就业、保民生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带动本地群众就近就业。2024年,全镇城镇新增就业704人,为96名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落实帮扶,就业“饭碗”越端越稳。

▲石角镇新农村冯家小院,村干部、脱贫户、产业大户、党员乡贤等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吃团年。记者 陈星宇 摄

社会保障网也越织越密。石角镇对全镇800余户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完成石角敬老院安全改造,建设32个村养老互助点,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在医疗和公共服务上,当地也持续发力。“十四五”期间,石角镇累计开展免费孕前优生检查880人次,开展适龄妇女“两癌”筛查2400余人次;新建乡情陈列馆1个、农体广场4个,新增体育健身步道4万余平方米,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疗有保障、休闲有去处的便利生活。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石角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特色产业发展、文旅项目提质、生态保护加固、民生保障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乡村更宜居、产业更兴旺、群众更幸福,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石角答卷。

▲石角镇官顶村番茄种植基地里,番茄丰收。记者 杨静 摄

记者手记
看见“好日子”的模样

当记者后跑的第一个乡镇,便是石角镇。那是冬天,那天的太阳格外慷慨,晒得人浑身发暖,连风都少了几分凛冽。走进石角场镇,最先撞进眼里的不是规整的房屋,而是脚下没半点碎屑的水泥路,连路边的垃圾桶都顺着街沿摆成一条线,像精心归置的积木。几位老人坐在临街的长椅上,保温杯握在手里冒着白气,话里是家长里短;小孩在旁边的空地上玩闹,没有半点拘谨,倒像在自家院子里那样自在。

跟着同事往河边走时,我才发现这份舒服藏在更多细节里:河面波光粼粼,岸边的步道扫得能映出树影,一只小狗摇着尾巴慢慢走,路过散步的老人时还会停下来蹭蹭裤脚。

多去几次石角镇采访,我才慢慢读懂那天的暖阳为何让人记那么久,它暖的不只是天气,更是石角镇这几年扎扎实实的变化,不是喊出来的振兴,是让一片茶叶长成了致富的“金叶”,是让一条河流重现记忆中的清澈,是让一条公路打通发展的堵点,是让一位村民能在家门口找到称心的工作。

后来我跑过不少乡镇,每次想起下乡镇的经历,还是会清晰记起石角镇的春夏秋冬:暖阳里唠嗑的老人、茶园里弯腰采茶的村民、河边慢悠悠晃着的小狗,还有村民的那句实在话:“日子好了,比啥都强。”好的发展,不是轰轰烈烈的“造景”,而是藏在这些让人心里发暖的情景里,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


来源 :綦江发布

(2楼)沙发

发表于 18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5-11-22 09:40 , Processed in 0.13063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2008-2025 qj023.com| AI绘画| 免费AI生成图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