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 重庆日报 以《党员“钉”到基层 治理更得民心》为题 选取古南街道花坝村作为试点 以强化基层监督为抓手 打造清廉示范村居 同时选出廉情信息员作为“挑刺人” 常态化延伸监督触角  
“爱找茬”的“党员挑刺人”: 推动“花霸村”变“示范村” ▲航拍古南街道花坝村。特约通讯员 吴先勇 摄  
深秋的清晨,晨雾还未散尽, 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的“稻香渔歌”产业基地里响起了脚步声。作为村里的9名廉情信息员之一,68岁的党员王清帮定期会到基地巡查,实地了解情况。  
王清帮掖了掖挂在身上的口袋,里面永远装着记录本、卷尺和手电筒“三件宝”。几天前,有村民怀疑村里新建的生态停车场水泥地面厚度不够,王清帮特意赶去用卷尺反复测量,还在本子上详细记录:“群众提出的问题必须核实清楚。”  
这份“较真”源于花坝村曾经的困境。因早年地方穷、纠纷多,花坝村被人戏称为“花霸村”。 ▲綦江区花坝村廉情信息员王清帮(中)向村民收集意见建议。通讯员 贾海涛 摄\视觉重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量资金和项目涌入村里,既为乡村发展增添了动力,也增加了监督难度。綦江区纪委监委选取花坝村作为试点,以强化基层监督为抓手打造清廉示范村居,同时选出廉情信息员作为“挑刺人”,常态化延伸监督触角。  
因为“群众信得过、问题找得准、意见说得清”,王清帮被村民推选为廉情信息员,成为村集体“钱袋子”的守护者。  
“‘挑刺人’就得脚沾泥、眼带电。”近日,王清帮发现村委会门口资金公示栏里的“三资”管理台账日期还停留在8月份,当即找到负责此事的村干部反映情况。得知资料统计因国庆假期耽搁了几天时间,很快就会打印出来张贴,他这才作罢,还不忘提醒村干部:“惠民资金要及时亮出来,大家伙才放心。”  
得知村党总支正在为寻找党群驿站场地而为难,王清帮主动提出把自家堂屋腾出来建驿站:“我家就在村公路边,建好后大家来歇脚、摆‘龙门阵’都方便。”现在驿站常态化收集和反馈村民的诉求,推动及时解决问题,架起了干群关系“连心桥”。  
王清帮的记录本上,问题清单越来越短,解决回执越来越长。他翻开最新一页,回答村民提出的部分农机使用后未及时收回的问题:“村集体资金购买的12台农机,有11台已经收回到村委会仓库,另一台植保无人机已出租给社会化服务公司。” ▲游客在花坝村游玩。(资料图)特约通讯员 杨松 摄  
如今的花坝村,7.5米宽的产业路串联起瓜果飘香的五彩田园,廉洁文化墙与风车景观相映成趣。廉情公示栏内的“挑刺清单”与“整改台账”并列,见证着曾经的“花霸村”到如今“示范村”的嬗变。  
 
来源:重庆日报(内容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