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年前,1945年的那个秋天,当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当和平的曙光再次降临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四万五千万中华儿女,终于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八十年,足以让呱呱坠地的婴儿步入耄耋之年;八十年,足以让一座城市旧貌换新颜。但有些记忆,非但不能被时间磨灭,反而在历史的洗礼下愈发清晰、沉重。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距离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似乎非常遥远。我们通过荧幕了解“八百壮士”的坚守,通过课本学习“平型关大捷”的英勇,通过故事听闻“杨靖宇将军”的壮烈。然而,我们必须明白,那不仅仅是一段段需要背诵的考点,更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一曲曲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生命赞歌。 那场战争,是黑暗与光明的较量。从“九一八”事变的屈辱,到卢沟桥畔的枪声,日寇的铁蹄践踏我大好河山,屠刀指向我无辜同胞。南京城下三十万亡灵的哭嚎,至今仍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呜咽。然而,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在磨难中成长、在困苦中奋起的伟大民族。“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体中华儿女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起了一道任何敌人都无法摧毁的血肉长城。 我们看到,那是台儿庄战场上,敢死队员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绝;是狼牙山顶,五壮士宁跳悬崖不投降的铮铮铁骨;是东北林海雪原中,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这,就是我们的先辈!他们用小米加步枪,对抗着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用“我们万众一心”的呐喊,压倒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不做亡国奴,更是为了我们——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能自由地呼吸、快乐地学习、骄傲地说一句:“我是中国人!”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胜利?不仅仅是为了重温胜利的荣光,更是为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种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核中最璀璨的瑰宝,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