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 重庆
他是铁线篆书法大家,书写的内容是《道德经》选段。
内容解读
- 右侧内容(《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大意是:天下人都知晓美的标准,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晓善的定义,不善的判断也就出现了。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预,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恃功自傲,成就功业却不居功自满。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磨灭。
- 核心思想是阐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圣人“无为而治”的处世与治G理念。
- 左侧内容(《道德经》第十章等选段):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G,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这些内容分别探讨了修身养性的境界(如保持精神与形体合一、内心纯净)、天地长生与圣人无私的关联,以及**“上善若水”的处世智慧**——水滋养万物却不争功,处于低下之地却近乎道,倡导人们学习水的谦逊、包容与顺势而为。
整体价值
铁线篆的艺术形式与《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相得益彰,既展现了篆书书法的典雅精工,又传递了道家“辩证、无为、不争”的深层智慧,是书法艺术与经典哲学融合的生动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