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67|回复: 1

綦江抗战 一部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史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巴南区 重庆巴南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十四年浴血抗战,侵略者无恶不作,神州大地生灵涂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刻骨铭心的巨大伤痛。930余座城市先后被占,3500多万同胞伤亡,4200多万难民无家可归。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万千中华儿女挺膺担当,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抵御外敌侵略的钢铁长城,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的胜利,维护了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了祖国主权和尊严,重塑了国际秩序和格局,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作为重庆“南大门”的綦江,被称为“陪都重庆之屏障”“新四川之源泉”,战略地位凸显。日本侵略者先后3次出动飞机对綦江开展轰炸,给綦江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牺牲和损失。民族大义面前,国 家危难时刻,面对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綦江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出钱、出粮、出物、出工、出地、出人,扛起了“吾辈当自强”的责任担当,彰显出空前高昂的爱国热情,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凯歌,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部反抗外敌入侵的壮丽史诗,树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硝烟散尽,精神长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綦江人民的抗战史,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一个缩影,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不断挖掘研究、铭记弘扬。

今天起,綦江区融媒体中心将连续推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人民的抗战·陪都之屏障》,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回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悟英勇抗战的动人故事,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照亮充满光荣和梦想的伟大征程。

第一期
綦江抗战 一部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史诗

八十年光阴荏苒,山河早已重振荣光,但那段烽火连天、浴血奋争的历史,始终铭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抗战中,重庆綦江,这座位于渝黔边境、长江之畔的小城,以其独特战略地位和约40万綦江儿女的赤诚坚韧与奉献牺牲,书写了一曲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英雄壮歌。它不仅是大后方的重要屏障,也是兵工生产的关键基地、物资转运的枢纽节点,更是无数仁人志士共赴国难的见证之地。

战略要冲
烽火中的陪都屏障与后方枢纽

綦江,作为重庆南部的外围区县,在抗战烽火燃起之前,或许只是一个宁静的川东小城。然而,随着“七七事变”爆发,国土沦陷,国民政 府西迁重庆,綦江的命运便与整个国 家的存亡紧密相连。其境内川黔、川湘公路的贯通,特别是川湘公路在綦江发端,加之綦河、蒲河水运可直抵长江,使其瞬间成为连接西南大后方与前线的交通咽喉,战略地位骤然凸显。这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重要性,更是在国 家危亡时刻,綦江所承载的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它如同一扇坚实的大门,拱卫着陪都重庆的安全,也如同一座桥梁,将后方的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输往前线。
21.jpg

▲《屏障陪都的綦江》书封。(图片来自《抗战綦江》)

抗战救亡
星火燎原的呐喊与共赴国难的担当

抗战爆发后,中 共綦江地下党组织勇担救亡使命。1936年冬,夏经权组建“东溪文化体育社”;1937年夏,陈毅乔成立“东溪文化剧团”,《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在川黔要道引发强烈共鸣。1938年,党组织以学校为基地创建“九一八剧社”,受驻军团长邀约沿川湘线巡演20余乡镇,点燃三江、南川等地抗日烽火。同年暑假,在綦江文庙举办“战时教育师资讲习会”,培养救亡骨干;冬季发动师生募捐寒衣,筹款1.1万余元,制成棉衣并全数支援前线。1939年联合开明人士吴举宜创办东溪中学,打造革 命教育阵地,为抗战输送大批人才。1940年、1941年綦江县城三度遭日机轰炸后,党员以公开职业为掩护,印发传单、书写标语,揭露日寇暴行。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影响下,綦江大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原万兴乡人潘念慈1939年初到达延安经培训,安排在延安中 央医院从事抗战服务;原万兴乡人潘建平1939年4月进入陕北公学后,不久开赴晋察冀边区从事抗日斗争;新盛人苟浪平到延安后,抗战期间一直在延安鲁艺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演出活动。原紫荆人陈韵笙奔赴前线,1942年5月在山西省左权县牺牲。东溪镇人冷树清,1937年加入太行第1军分区11旅30团,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斗。皖南事变后,坚定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持续宣传中 共中 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策略,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在白色恐怖下,党组织转入中峰等地农村坚持斗争,直至抗战胜利。无论面对日寇进攻还是国民党反共逆流,綦江地方组织始终摧不垮、打不散,以无政权、无军队的绝对劣势,巧妙维护国共合作与团结抗战,成为綦江抗战的中流砥柱,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
22.jpg

▲东溪中学,为保护綦江地下党组织和领导綦江抗日救亡运动所建立。(图片来自《綦江红色故事》)

倾囊相助
綦江群众的无私奉献与坚强保障

抗战时期的綦江,幅员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人口约40万,4.3万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富庶的县域,却在国 家最需要的时候,展现出了惊人的奉献精神和承受能力。“出钱、出粮、出物,出工、出地、出人”,这“六出”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綦江人民用血汗乃至生命践行的承诺。

在经济重压下,綦江人民的贡献尤为突出。抗战前,綦江的田赋正税为人平43.5斤稻谷。1937年下半年,为“以济军需”,加收国难费,标准为“田赋正税六成”;1941年起更是按田赋正税九成计征。整个抗战时期,綦江县税费总额高达42.11万市石(民国时期1市石等于100斤),较抗战前人均43.5斤增加了131斤。这意味着,綦江人民在自身温饱都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人均额外承担了远超以往的粮食负担。即便如此,綦江人民仍全面完成了任务,且位列四川省第三,受到四川省国民政 府的嘉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无数綦江百姓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的艰辛,是“毁家纾难”的家国情怀。
23.jpg

▲《湖北财政通讯》刊载“綦江乡绅捐献军粮”。(图片来自《抗战綦江》)

除了粮食,綦江还需接纳大量外来人员与机构。14个驻綦部队和军事机关、4个兵工企业、1个学校、1个外国政 府(韩国临时政 府),数万人的吃、穿、住、用,无一不是对綦江地方资源的巨大考验。綦江人民不仅要解决这些机构和人员的驻地、饮用水问题,更要为数万人提供粮食、蔬菜、副食品和各种军需物料供应。仅1943年6月迁驻綦江县城的93军官兵,就有7000余人;綦江每月供应比市价低60%~70%的柴草马料60余万斤,直至1944年6月21日奉命调往广西。1944年,中日战况日趋紧张,湘桂战事危急,黔南陷落,独山失守,綦江县内驻军骤增,过境部队频繁,军用物资补给任务空前加重。綦江紧急成立军用物品补给分会,并设立4个军需补给站。其后两年,共补给过往部队副食品、食油、黄豆、柴炭407.3万斤,豆料、麸皮、稻草488万斤。所供实物仅收到部分代金,差额4264万元法币全部由綦江承担。这一切,都彰显了綦江人民“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感和不畏艰难的坚韧品格。
24.jpg

▲1943年大胜闸施工现场。(资料图)

工业铸剑
兵工企业的铿锵脉动与生产传奇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更取决于后方工业的支撑能力。綦江以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了抗战时期重要的兵工基地之一,先后接纳了4个关键兵工企业,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杀敌利器”。

国民政 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电化冶炼厂(即后来的一〇三厂、重庆冶炼厂),肩负着为军工生产提供关键原材料的重任;军政部兵工署四〇兵工厂,在抗战期间积极生产,抗战胜利后其綦江分厂迁回广西柳州;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五〇二厂,即后来著名的綦江齿轮厂,为军队提供了急需的军车维修配件及修车工具;而国民政 府航空委员会南昌飞机制造厂,则在万分危急中迁至万盛海孔,继续其飞机制造事业。

这些兵工企业在綦江的土地上,克服了设备简陋、物资匮乏、敌机轰炸等重重困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生产奇迹。1939年至1945年,三江电化冶炼厂生产提供电解铜3450吨,为弹药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四〇兵工厂向抗日前线提供八二迫击炮弹1万发、7.9毫米枪弹100万发,每一发炮弹、每一颗子弹都凝聚着工人的心血,都可能意味着一个敌人的倒下、一个战友的生还;南昌飞机制造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生产完成E-16滑翔机20架、仿德式H17中型滑翔机30架、狄克生初级滑翔机50架,更令人振奋的是,还研制出“中一”“中二”军用教练机以及“中运一号”——这是中国首架自行研制的军用运输机,为中国航空工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五〇二厂则保障了国军部队军车的“血脉畅通”。
25.jpg

▲綦江铁矿旧貌选矿工作情形旧貌。(图片来自《綦江红色故事》)

除了这些整机和成品厂,綦江本地的资源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为支援大渡口钢铁厂这一“抗战兵工之母”,綦江地界上的綦江铁矿(包括其成立之前各矿井)在抗战期间异常艰苦的情况下,累计采送了约20万吨铁矿石。临近綦江的南桐煤矿(今属綦江)更是在1939年到1945年间,合计向大渡口钢铁厂送煤72.8万吨,成为当时全国(敌占区除外)最大的煤炭基地。綦江境内的东原实业公司也在县内多地和贵州桐梓、四川省内多处采购铁矿进行冶炼,每年产生铁5000余吨,除部分用于铸造铁锅外,其余运销大渡口钢铁厂制造枪炮。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工业食粮”,支撑起了中国抗战军工的“脊梁”。

血肉长城
綦江子弟的浴血疆场与英雄气概

在国 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綦江人民不仅“出钱出粮”,更“出人”——用子弟的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抗战期间,綦江共征招32200名子弟进入国民革 命军,其中正式征兵配额为2.9万人,实际征收3.2万多人,超额从军3000人。这意味着每9个綦江人中,就有1人奔赴抗日战场。他们告别家乡父老,带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奔赴淞沪会战、宝山城保卫战、藤县血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等一个个血与火的战场。
26.jpg

▲四川民众欢送出征的川军将士。(图片来自《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在这些残酷的战役中,綦江子弟浴血奋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942年曾在县城石佛岗修建的忠烈祠,建成后入祠纪念的阵亡将士就有330人。杨怀,綦江扶欢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最终为国捐躯,1985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 府追认为革 命烈士。据记载,綦江子弟为保卫祖国山河、驱逐日寇,捐躯者超过5000人。这5000多个鲜活的生命,是綦江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的最沉重,也是最光荣的代价。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綦江的山水之间,永载史册。

巩固后方
血肉之驱铸就的“铜墙铁壁”

抗战期间,綦江人民以血肉之躯投身綦江河整治、川黔川湘公路改造、白市驿与大中坝机场修建、重庆城周国防工事建设,为抗战运输线畅通与后方根基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下半年,国民政 府为打通四川抗战物资运输通道,启动了川黔、川湘公路改造。同年11月至次年2月,綦江紧急征集10500名民工参战。在无现代机具的条件下,民工们仅凭錾子、铁锤、锄头、扁担、箩筐等原始工具,日夜开山劈石、推土运泥。面对“雨天泥泞路难行,晴天碎石磨破脚”的艰苦环境,大家以“早一天通车,前线就多一分胜算”的信念拼命奋战,最终提前完成改造任务,为战时物资运输提速奠定基础。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支流的綦江河,抗战期间承担着煤铁运输的重任。然而水浅、滩多、流急的恶劣条件,严重阻碍着大后方的军工需求。为切实保障重庆陪都军工生产和抗战物资供应,国民政 府导淮委员会1938年启动綦江河道整治。在长达7年的时间中,綦江人民积极投工投劳出钱出力,至1945年终于完成了11座闸的渠化治理,让綦江河通航能力大幅提升。1938年运输量仅8万吨(船只1600艘),1941年增至30万吨(船只2600艘)。
27.jpg

▲綦江闸坝位置图。(图片来自《抗战綦江》)

1938年至1941年,綦江民工两度投身机场建设。1938年11月,数千名民工奔赴白市驿机场,负责1150米长、100米宽的泥结石跑道施工,历时8个月如期交付;1939年12月,10200名民工再征大中坝机场,在18个月内筑成1300米长、40米宽的鹅卵石道面跑道。两次建设均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工具缺”三重挑战,民工们用肩膀扛运石料、用木夯夯实跑道,甚至寒冬腊月跳进冰水搅拌混凝土。工程中,3人因公牺牲,5人致残,36人积劳成疾病逝,用生命诠释了“一寸跑道一寸血”的奉献精神。

1940年秋,为加强重庆南大门防卫,渝南警备司令部决定在綦江城周北渡、升平、通惠等险要地带构筑国防工事。綦江征调木工、石工及民工1000余人,采取“十日一换、义务出工”模式,由政 府统一配发工具,驻军现场指导施工。民工们在荒山野岭中挖掘战壕、砌筑碉堡、架设铁丝网,历时一年多完成各据点工事体系。这项工程虽无惊天动地之名,却以“村村有岗哨、户户出劳力”的全民动员,构建起拱卫陪都的坚实屏障。

从公路到机场,从战壕到碉堡,綦江民工以“拼全力”的担当,在抗战后方书写了平凡者的英雄史诗。他们用血肉之躯填补了机械力量的空白,以重大伤亡代价诠释了“共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民众支援前线、巩固后方的生动缩影。
28.jpg

▲綦江民工参建的大中坝机场旧址。(图片来自《抗战綦江》)

众志成城
多维支援与国际友人的患难与共

綦江的贡献远不止于物资和工业。在接纳的众多机构中,还有14个驻綦部队和军事机关、1所学校,以及一个特殊的“外国政 府”——韩国临时政 府。

为保障这些驻綦单位、部队以及过境人员的生活,綦江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不仅要解决驻地、饮用水等基本问题,更要为数万人提供住宿及各类物资。县政 府还抽调人员组成战时服务队,募集法币200多万元,组织青年学生、医护人员上千人,对过境军队开展慰问、救护工作,并在川黔公路沿线设茶水站、住宿站、难胞招待所,收治伤病员150人,发放慰问品10万余元。这一切都体现了綦江人民的淳朴、善良与大爱无疆。
29.jpg

▲老照片翻拍,沱湾上升街107号的韩国临时政 府旧址。(图片来自《学成说文》)

1939年4月,韩国临时政 府及其眷属共117人,从广西柳州辗转迁来綦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了一年半,直至次年9月迁往重庆。这段特殊的岁月,见证了中韩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韩国临时政 府前主席李东宁到綦江后患急性肺炎不幸逝世,安葬于綦江,解放后其灵柩迁回韩国,这段历史也成为綦江与韩国人民友谊的特殊见证。

1940年因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文成中学(后更名为渝南中学)从重庆较场口迁来綦江升平乡,该乡先提供万寿宫庙宇作为校舍,后帮助扩大规模修建教学楼、教师宿舍、男生(住宿)部、女生(住宿)部。学校吸引招收綦江邻近县、重庆市区、贵州、川北部分县的学生远道来校读书,后来发展成为中  共南方局的重要据点。正是这种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汇聚成了抗战必胜的磅礴力量。

铭记伤痛
日寇轰炸下的不屈之城

綦江人民的牺牲,不仅体现在战场和后方的辛劳,更直接承受了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飞机曾三次轰炸綦江县城,给綦江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61.jpg

▲日军飞机进入重庆上空(资料图)。重庆市国防动员办供图

1940年7月5日下午,日机63架分两批由重庆方向飞来,在綦江县城上空投放炸弹100余枚,造成320余户无家可归,1200余人流离失所,死亡110人,重伤50人,轻伤160余人,炸毁房屋600间。仅仅半月后的7月22日午后,日机20架再度来袭,炸死居民10人,炸伤15人,损毁房屋20幢。1941年8月23日,日机27架又一次飞入綦城,炸死居民1人,炸伤5人,炸毁房屋8间,经济损失6万多元。三次轰炸,綦江市民被炸死121人,轻重伤230人,炸毁房屋600多间。这是日军对綦江人民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也是綦江人民在抗战中所承受苦难的缩影。然而,苦难没有摧毁綦江人民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抗战到底的决心。
62.jpg

63.jpg

▲日本飞机轰炸綦江的馆藏记录。(资料图片)

綦江的抗战史,是一部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史诗。从战略要冲的形成,到全民动员的奉献;从兵工企业的铿锵脉动,到国际友人与军民的守望相助;从子弟兵的浴血疆场,到市民在轰炸下的坚韧不屈,綦江人民以其平凡而伟大的行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在中华民族的抗战丰碑上刻下了属于綦江的厚重一笔。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要铭记苦难,缅怀先烈,更要传承和弘扬那种不畏强暴、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甘于奉献的伟大抗战精神。綦江的苦难与辉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唯有国 家强大,民族团结,才能抵御外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烽火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原标题:人民的抗战·陪都之屏障 | 綦江抗战 一部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史诗

来源:綦江发布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5-8-17 12:39 , Processed in 0.14342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