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8071|回复: 1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0后,怀念学校读书的日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13:1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重庆


三十几年前的农村,很闹热,人气很旺,基本上每个村都有小学,读书不用到外地的,我们村小就在半山腰,占用俺祖上祠堂改建的,四合院式的建筑,两排教室,一排是老师办公室,还有一排是大队部礼堂,操场坝就在中间,是泥土坝子,刚进校那阵子高年级的同学还经常挑泥土填凼凼,房子都是泥巴筑的土墙,刷上白石灰,当时还算比较气派的。

我在那里度过一生中最快乐的童年时光,我家离校不算太远,快步走十分钟能到,我是测试过的,虽说那阵没手表,但课间间隔是十分钟。记得有一次在家听到敲预备铃声,吓得背起书包就跑,跑到校还没打上课铃。我们学校那钟就是一截废铁筒,掉在教室屋檐下,敲钟时拿根铁棒一敲,那响声几里路远都听得见。

我是80年读的一年级,学费几块钱,都是高年级的哥哥带着报的名,那阵读书是求之不得的事,一去读书就意味着不需要割猪草,牛草了。

老师都里本村的,老师一般要简单考你十以内的加减法,不过也没关系,不论对否都会让你读的。去说个父母名字,报上自个生日,名字就可以了,那阵没得户口本那些东西,啥都不要,只要把书学费给老师就行了,如果没得钱就得大人出面去给老师说好话,口头保证好久给,有时也可以,有时候不行,因为上面按书学费定书,没钱你就没书看,实在没钱呢,老师也会让你上,作为旁听生,你就得自个去找上一个年级的同学借一套旧书来看,等你下一年有钱了,就有新书发。你看旧书那年的书学费就省下来了,但这种情况不多,那阵土地下放,包产到户,情况比七几年那阵呢好多了。必竟孩子小,老看旧书,娃儿心里就有阴影,那阵子多数家庭还是能拿得出来的。

读小学那阵,都是早上去,下午回,中午没饭吃,只有学校周边近点的才回去吃午饭,由于那阵大人都忙农活,好多回去都没热饭吃,就一碗冷饭和着辣椒面,有些有点霉豆腐下饭。
慢慢的,好多近的同学也懒得回去吃饭,就在学校耍,午间时间一个小时,真是一晃就过了。

那阵子耍的太多了,男孩子嘛自己动手,做个螺砣,各式各样,课间操是玩得不亦乐乎,有些同学有铁环,前面有人滚,后面有人追。样都没得也能玩,三级跳,前面一个人蹲下,后面人从头上跳过,都跳过了就弯腰跳,有时跳不过呢两人滚地下,赢得阵阵笑声,滚一身灰
是常有的事。女同学最爱跳橡皮绳,踢健,抓籽啥的,跟着季节变换。返正玩的多了去。有些也是学校禁止的,比说打纸板,老师看见了要遭骂,本身打纸板没错,但有些同学会把书撕了来折纸板,一学期还没完呢书就撕完了,所以老师看见一次就没收一次。检查到撕书的呢,会喊你第二天带家里大人一起来,那后果都晓得,劈头盖脸几巴掌是少不了,轻则罚跪,重则罚饿一天,不准吃饭。打纸板都要背着老师干的。

我们学校呢,课间话动还是很丰富。有两个木板钉的蓝球架,多余一间教室还专门给钉了一个乒乓球台,刮风下雨都不影响打乒乓球的,多数时间课间时间都有老师带我们打蓝球,以至于全乡小学蓝球比赛中心校打不过我们,气得他们老师大骂,骂他们三大无才,五大无用,丢了中心校的脸。

我们村小当年还是比较牛的,各方面敢叫板中心校,得益于老师们的尽心尽责,当年小升初全乡第一,只有两三个没有考上,还有几个考到赶水四中去了。(当年赶水属区,辖扶欢,
藻渡,适中,安稳,羊角,土台,岔滩几个乡,四中是重点初中,只招全区各乡村小学成绩好的学生,能考上四中也是人中龙凤,一般都是平均85分认上的好学生)。有些考上也不去的已有,主要是四中在赶水,离家较远,基本上都要求住读,家庭差的就读乡里中学,费用低些。

我们那届正好逢教育改制,逢上第一个六年制,在小学比以前的多读一年,也算老天眷顾吧。

好景不长,读初中到乡里,有十多里山路,早上去全是下坡,放学回全是上坡。还要过河。初中学校比咱小学都寒酸,就六间教室和一个厕所,连最基本的操场坝都没得,虽说没操场坝,但课间操是少不了的,教室后面那截公路相对平坦,课间操就被我们强行霸占了,那时就是我们天下,好在那阵车少,一天也不见几辆车过,最多就是煤矿拉船的车,铁厂拉矿的车,当年煤碳走水路,路上车相当少,来车也只有等我们做完操才行,为了节省时间,八个八拍被我们压缩到两个八拍,老师讲话都是简明扼要,几句话搞定,绝不拖泥带水,婆婆妈妈的唠半天。

学校有个食堂,只供应老师,学生只能去蒸饭吃,自带餐具,早上把米淘洗干净,放入相应的水放在食堂,中午去端就可以了,菜都是自来的,油海椒居多,霉豆腐呀啥都有,家庭好点的有点肉做的燥子。我在那读了一年没有去蒸过饭,因为听他们讲,饭会经常不冀而飞,饭没吃到反儿把蒸饭的碗搞丢,那时候管理不规范,食堂把蒸好的饭放在案板上一堆,到中午就去各拿各的,别认为学生素质都好,偏有那么几个不守武德的,会端你饭吃,吃了把碗都会丢掉,让你欲哭无泪。

家里有钱的,给得有点零花钱,就在学校买包子馒头吃,开始卖馒头的是街上一大爷,也就五十来岁,他一来了,同学们都去打他涌堂,有的递钱,有的拿馒头,搞得他手忙脚乱,胆大的混水摸鱼,没给钱也在拿,拿一角钱有时拿几个,我们这些胆小的在外围捡漏,有时里面拿了偷偷往外递,谁接住归谁。这大爷脾气好,总是笑眯眯的,每天中午他一来,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兴许是他回去算帐,发现不对数,据说被他老婆骂了几次,后来就换人了。

卖包子变成他女儿,当时十八九岁,长得非常漂亮,这姐姐比他老爸精明多了,她用一块白布盖着不让我们去选的,给了钱她给你,这样
就没得吃白食的机会,有时就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偶尔还有卖不完的时候。

那阵子全部是走读,早上去,放学回,我们河这边的同学,过河就成了最大的乐趣。当时还没得甩甩桥得,过河都是坐渡船。只要划船师父不在,就会在船上晃啊晃,师父在的话会骂人的,那阵子河水清亮得很,河底的鹅卵石清淅可见,鱼儿似乎也不怕人,看着它游啊游,大有伸手可捉的感觉。

回家全是上坡,那叫一个又累又饿呀,路上有啥能吃的都会被一扫光,记得有一次,路边一户人家坝子边有一颗桃树,结得很多,那叫一看一个馋了,没办法,那户人家看得严,每天上学放学这时候总会有人在家,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下雨,学校怕涨水,提前放学了,回来时没人,到处找发现那一家子人全在苞谷林里栽红苕,于是我们分工合作,有人把风望哨,其余的人都去摘,不一会就摘个精光。摘完知道闯祸了,连续三天读书都是绕着那家人的,现在回想起来,眼泪都笑出来了,就像一伙TF。

下半年,最多的是偷吃红苕,沿路边的红苕土都被我们挖得千疮百孔,农户都很无奈,晓得是这些读书娃儿给掏的,笑我们是大耗子,在我们眼中,顺手牵羊不为盗,也就坦然了,掏的多了,也富有经验,一掏一个准,只要看苕藤下有裂口,下面准有大的,这都是经验,我们也讲究一个快准狠,怕被逮住遭打,只要没逮到,过后是死活不卖帐。秋后实在没吃的,嫩苞谷杆,高粱杆都要拿来嚼几下,那汁有甜味,很解馋。

那些年读初中,最大愿望就是能考个綦师,一个乡一年能考个一,两个就不错了,好多时候一个都没有,绝大多数都止步于初中,仅有少数去读高中,也有到扶欢两河口读农中的,那都是少数,基本上考不上复读的很少,那时有年龄限制,过了十八岁就不能考了,复读生考试比应庙生要多20分才能录取,复读思想压力很大的。能考上绝对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学校会到街上显眼位置贴喜报,考上就是铁饭碗,读书生活还都不要钱,谁家孩子考上都会被作为正面教材,用来教育孩子。“你看嘛,读书认真,将来有个铁饭碗,媳妇都要挑一挑的选”。好多大人都会这样对孩子说。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思吧,只可惜,当初年少不懂事,听不进去,悲哀啊,悔之晚矣,世上没得后悔药得。

那阵子都土地放下到户,家家都有做不完的事,读书的也不例外,放学回家,吃两碗冷饭填下肚子,就要去割猪草割牛草,直到晚上才有时间看书,早些年乡下都还没电灯,都是煤油灯照着看一下,煤油还要凭票供应,有时真拿钱都还买不到,煤油灯都是自个做的,好多都是拿墨水瓶来做,火光大小可调节。一般都不大,指标也紧张,都要省着用。后来慢慢才有了电灯,晚上电灯也不怎么亮,有时候还不如煤油灯,只是风吹不灭而已,好多年后才慢慢有所改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学校读书,条件虽苦,但也留下了太多幸福的时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里的人越来越少了,村里的小学没有了,初中学校也没有了,全乡只保留了一所小学,不久的将来,随着水库工程上马,仅有的一所学校也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山里的孩子,多半到街上读书了,一星期回来一次,有些在街上买了房的,一学期都懒得回来一次,也有一部分跟随打工的父母到了全国各地。多数是过年才回一次,家乡的学校好多都挪作他用,没用的也逐渐荒废了。

再回首,那催人奋进的钟声也然不在,残存的教室里,那墙上“好好学上,天天向上”的标语是那么醒目,老师剩下的几截断粉笔依然还在,却再也等不来当初的老师了。农村读书的日子,显得是弥足珍贵。那童年的笑声,还有那腼腆的女同学的笑容,早也随时光吹散。






(2楼)沙发

2

发表于 2021-7-14 13:20: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澳大利亚
头像被屏蔽
(3楼)板凳

5

发表于 2021-7-14 13:24:30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楼)地板

3

发表于 2021-7-14 13:28:01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5楼

5

发表于 2021-7-14 13:29:28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太长了,没看完!!不过还是给你点个赞
6楼

5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13:31:26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大笨熊 发表于 2021-07-14 13:29
太长了,没看完!!不过还是给你点个赞

慢慢看,回味无穷
7楼

2

发表于 2021-7-14 13:36:50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8楼

3

发表于 2021-7-14 13:37: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黄金年代
9楼

2

发表于 2021-7-14 13:37:46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回不去的童年
10楼

2

发表于 2021-7-14 13:40:44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楼主认识李开学,李开春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5-11-5 02:45 , Processed in 0.10833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2008-2025 qj023.com| AI绘画| 免费AI生成图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