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綦江村小教师母志琴:28年坚守,用初心致童心
清晨五点半,天还没有亮,母志琴便早早起床梳洗整理。六点,出门,来到菜市场,“番茄、土豆、莴笋,这些都是学生们平时爱吃的。”每天,母志琴都要为全校师生购买新鲜的蔬菜和猪肉。拎着大包小包的食材,开车近一个小时后,母志琴到达了遥河村小。这是母志琴在遥河村小的第九年,也是她从教的第28年。1993 年,渴望成为一名老师的她,在綦江区篆塘镇陶家村小开始了自己的乡村教师生涯。
“九十年代,村里的条件真的很差,要徒步走两个小时的石子路到学校。”母志琴回忆道,那时学校艰苦的条件也曾让她感到委屈,但村小孩子们对她的信任和喜爱,让她的内心渐渐安定下来。“我想尽我的努力,让更多村里的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顺利升到中学。”
遥河村是重庆綦江区篆塘镇最远的一个村,遥河村小是篆塘镇仅剩的一所村小,“我目前负责学前班的包班教学,班里有七个孩子。”她介绍说,遥河村小目前仅有六位老师,五个年级,45个学生。
上课铃声响起,母志琴拿着书本走进教室,七个小朋友一起围上来吵闹着。“我们要上课喽,同学们都坐回自己的小板凳上。”这堂课,她在教学生们拼音。“欣欣,你来给大家读一遍吧?”“太棒了!读得真好。”母志琴不停地鼓励着学生。这个班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写字,入门困难,母志琴必须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握笔、如何书写。
对待低年龄的学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除了学习,在生活上也要细心照料。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母志琴带领着七名孩子前往食堂,她为学生们一个一个洗手、打饭,这里年龄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岁多,母志琴时常需要亲自喂饭。
在安顿好学生后,与母志琴进行交谈。当谈起当初为什么不回中心校,而是一直待在村小时,母志琴回答说:“其实我也明白,在中心校生活会更方便,但村小总是需要老师的,看到这里的孩子,我实在不忍心走。”
母志琴工作28年,在村小任教了24年。陶家村小、育人村小、群乐村小、新庙村小……母志琴多次放弃留在中心校的机会,辗转在篆塘的各个村小。在这28年的教学岁月里,她培育了上千名农村孩子,其中有30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
陪伴了许多学生的童年,却愧对自己的儿子。“小时候陪伴他太少了,初中的时候他很依赖我,但因为工作原因,对他的照顾不够。”她同样很感激自己的家人,“我的婆婆也是一位老师,所以她能够理解并尊重我的选择,我的内心真的很感恩。”
在今年年初,母志琴获得了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在聊到颁奖典礼时,母志琴说,最让她激动的不是得了奖,而是见到了她曾经教过的两个学生。“看到他们,我一下子就想起来他们上小学时的模样,都是很努力的孩子。现在一个当了医生,一个在深圳教书,都过得很幸福。”母志琴告诉记者,她当老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学生们还记得她,有空能来看看她。谈到这里,母志琴的眼角微微湿润。
“现在我们的办学条件比之前好太多了,校园硬化了、也修起了围墙,教室也有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走出办公室,母志琴带记者参观现在的遥河村小,“不管是镇ZF还是学校老师,都在努力给村小孩子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更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城镇念书,村小的学生越来越少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只要还有孩子需要在村小念书,我就愿意发挥我的余热,一直陪伴着他们。” 母志琴看着在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露出会心的微笑,语气温柔又坚定。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