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873|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众里寻他千百度,綦江永新石门寺原来在此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09:33: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重庆

文史爱好者研读报恩字库塔    通讯员 微风轻轻 摄


文史爱好者测量侧头“人面狮身”    通讯员 杏胡 摄


文史爱好者研读字藏碑    通讯员 缘来同行 摄


3月6日,笔者一行前往永新镇新建村石囤坎组观音崖寻找石门寺未果,却在该处发现了明嘉靖年间题刻《慧宗记》《赠衣契》(详见4月7日綦江日报4版《万字题刻里记载的永新石门寺》)。归来后,题刻所记载的石门寺始终萦绕笔者心间,难道真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无觅处?


“人面狮身”报何恩

此前,永新镇马桑岗天桥砖厂的池祥绪曾发给笔者一张他拍摄的字库塔照片,其上“报恩字库”激起了笔者的兴趣:难道周边有个报恩故事?3月13日,笔者一行再次来到永新镇,追逐到石坪村塘湾,打探它的真面目。


一眼望去,四棱塔顶,八棱帽檐,从上到下青、红、灰三色石材配搭。仔细测量,1.30米*1.25米的方形底座,3.8米的高塔逐势缩收成椎体。虽风化严重,但塔名及下方“孝子……”,背侧“大清道光■卯岁(1831或1843)正月”“张文清王氏……”等还依稀可识,正面铜钱状出烟孔下方的鹿回头图案寓意受赐俸禄带回家,可以判断这是教育后人无论在外多风光,都要及早还乡回报父母养育恩情的主题塔,为綦江古人传承孝道美德提供了又一历史见证。只是尽管笔者多方打听,都没有找到与该塔相关的人与事。


字库塔传承的是中国古代重教尚文、敬天惜字的理念,一般修建在宗祠、寺庙、宅院、大路旁边。但居住在附近、年近八旬的张少全老人却否认了这一点,他说离这里最近的张家小屋基,都约有500米远了。


“你们看到没有,塔背后还有一对石狮子哟。”要不是张少全的指引,我们还真没注意到大田里还有宝物。经简单清理,发现是一只脚踩圆球的雄狮,更惊喜的还是侧头的“人面狮身”。“另一只,原本在田的那头,被人搊进洞里去了。”


据了解,侧头狮多用于庭院大门,也称为互望狮,雌雄互视,含情脉脉。从可见的这只坐向推测,该对侧头狮一反朝外蹲且互望的常态,对蹲摆放,一致向外扭头,貌似齐心协力严防死守险情的神态,显然不是象征夫妻恩爱。


正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张少全指着对面山头说,“中间房子密集,有两三幢楼房的地方就是新建场。左边那个山头上有一座庙,叫石门寺,可惜已经垮完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石门寺,居然让我们在上次探访时不经意间错过。


“你们注意看,这对‘人面狮身’兽与塔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像不像一支‘箭头’?”同行的杏胡老师瞬间打开了思维,“古时的人特别讲究,宅院是不可以正对寺观的。如果不可避开,就需要匹配其它建筑化解。”笔者一行恍然大悟,石门寺、报恩塔与张家小屋基,恰好是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塔与两只“人面狮身”兽,合成一支“箭头”,恰好射向正对的石门寺。也许,玄机就在这里。


慧宗心血留深痕

4月10日,笔者一行按张少全的指引来到新建村大岚垭组秧田堡石门寺遗址,路过六旬老人潘长明家时,他指着对面的山岗说,听老一辈讲,那里并排有两墩相距约2米的圆形巨石,还有一墩横搭其上,形成天然石门。无意踩在‘门梁’上,还会晃动;有意去踩,却纹丝不动。“解放后开田改土,石头都被打了彻田坎,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原来,石门如此得名。


在遗址现场,笔者一行找到了几尊均失去头部的约1米高残存圆雕造像。


其中最抢眼的一尊,右胸还爬着一只扭头卖萌的顽皮猴,俏皮而灵动,活泼又自在。一袭袈裟,忘却尘世繁华,明显不是常规佛像袒露右肩以示尊敬之礼法的造型,难道就是慧宗和尚的真人化身?也有认为是着汉服的送子娘娘右手紧握婴儿腿脚,仍由他扑搭胸脯享受慈爱。笔者一行以这个幼稚生灵头脸能反扭到后颈和尾巴状突起的两个明显非人类特征,对此存疑。


另一尊正襟危坐,褒衣博带,胸腹连结处的佩结上,垂吊着一条长长的三尖两刃刀式“飘带”,颇具道教风范。据了解,山西云冈石窟一尊按北魏文成HD拓跋弘相貌雕凿的释迦站像也有一条“飘带”,不过却是吊在脖子下方,尾端开叉像蛇信,“潮”出与前者迥异的风格。笔者一行因此不敢判断石门寺这尊的佛、道属性。


在杨睿和杨知道两位小机灵的影响下,笔者一行掘地三尺,找到了多块古碑,均厚达20厘米。


保存最完整的是乾隆八年(1743年)的《永垂万古》碑,高1.5米,宽85厘米。从“石门寺,此係古刹……迫经兵燹……而已至倾颓也……故于壬戌岁(1742年)募化众姓,修于癸亥年,不数月而两殿成焉”近600字碑文分析,这里真的是石门寺不假,其在明末清初的战乱摧毁,直到1743年,才得到新生。且从该碑共刊刻的39名善士,涉及戴、潘、冉、李、陈、曹、冷、张、姚等9姓,且戴姓占了三分之一。对比明代《慧宗记》86名信众中潘家56人,戴家23人,另散为张、赵、任三姓。说明经过明末清初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綦江地区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留名万古》残碑,宽60厘米。尚存有“係大明陈皇后功勋……石门永寿寺”等100余字。经查,明朝有两位陈皇后:一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孝洁陈皇后,一是明穆宗朱载坖的孝安陈皇后。由此可断,该寺在明嘉靖或隆庆年间曾受过皇家恩赐。


另一块宽60厘米的残碑风化特别严重,无时间等关键字样。虽尚存可辨的仅20余字,但“圣朝之古刹也”一句可判断是明代遗碑,“颓坏卅余年”一句结合《慧宗记》可推测为慧宗明嘉靖中兴时所立。


“石门寺上下两殿,里面有十八罗汉等很多石刻塑像,只是解放后破四旧被搊倒打烂,后来又被小偷偷走了一些。”说到这些,新建场上85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蒋成友非常心疼。


综合《慧宗记》题刻和清《綦江县志》(简称《县志》)得知: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65岁高龄的慧宗,云游江南省(今江苏、安徽及上海一带),向翰林、尚书等GG募化,铸一口重达7800斤的铜钟,另有重3400斤的观音一尊,万岁龙牌等物,载至綦江河入长江口时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突遇“水涌逆流至近寺江岸”,省了几十公里的肩扛人驼,得以至寺。


当我们求证时,潘长明立即打开了话匣子,“有好几口鸡血铜铸的,有轮起的指拇厚。小一些的解放不久就卖了。大的弄到石门岗上,用三根木棒支撑吊起,作为生产队集体劳作等的信号,5公里外的马桑岗都听得到。可惜后来被当作破铜烂铁卖了。”


古寺传说500年

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太虚和尚始建到现在,石门寺历经518年,数度凤凰涅槃,还留下哪些传说故事呢?


新建村75岁的甘廷国老人告诉我们,石门寺其实由三部分组成:“秧田堡这边是主庙。石囤坎观音崖那里有难得的大幅天然石壁,又在古道上,就成了僧人们记录善行功德的首选之地,明代题刻全在那边。那里刻满了后,又转移到了石门寺左侧山腰崖壁,继续刻录佛寺历史。


在第三处,笔者一行又发现了清代至民国间的10来块摩崖碑刻。特别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那块,经文史爱好者墨韵反复比对,叫《募修石舡垭口字藏碑记》。2.55米*1.65米的规格,近2000字,堪称綦江第一字藏碑。但字藏塔在哪里呢?


“石舡垭口离碑记约1公里远,在秧田堡对面小山堡脚。那附近是有座塔,约两三丈高,破四旧时被炸了。听说以前是这里庄稼收成不好,阴阳先生说,对岸叫马颈的地方有匹马,深更半夜就跑过河来吃禾苗,所以把塔作为拴马桩解了这个套。”潘长明和蒋成友异口同声。

“庙宇右后方有口水井,听前辈口口相传,有天傍晚一个和尚担水回去,晃眼看到一个女的正往寮房里钻。他大吃一惊,僧侣住处出现女人,这可是严重的犯戒。如果被人看到,轻则权杖责罚,重则逐出山门。这个和尚立即放下水桶,提起扁担就追,结果到处都翻遍了,还掀了床上的铺盖,都没找到人。”潘长明讲起来一板一眼,“然后就去点蜡烛照亮继续找。这个和尚点香烛,之前都是先用食指伸到‘长明灯’点燃指拇,再分点各处。没想到,这次却法术失灵。指拇一靠拢火焰,就惊辣辣地痛,点不起灯了。”


笔者一行,听得哈哈大笑。手指点灯,绝不是什么法术,只是魔术障眼技巧而已。结合佛教“难化之人,心如猿猴”(《西游记》里把孙悟空称作心猿)以及前述那尊抱猴子的造像,故事的寓意就是修行要降服心猿意马。这个和尚修行不到位,想到了女人,冒犯了佛祖,所以法术失灵。


“别传”并非綦江人

石囤坎题刻中的《赠衣契》,《县志》也有收录。作者赵贞吉,号大洲,四川内江嘉靖进士,忠耿正直,两次遭权臣严嵩中伤夺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以诗文与杨慎等并称“蜀中四大家”。


经比对发现,《县志》记录“僧慧宗,号别传者,綦江人,年七十也”比石囤坎题刻多了“綦江人”三字。说明赵尚书写作《赠衣契》时,因慧宗从綦江到峨眉山,想当然认为是綦江人。《慧宗记》为慧宗本人撰写,篇首“客寓重庆府綦江县”一句,说明他只是“客寓綦江”。他在誊刻《赠衣契》原文时,就删除了明显有误的“綦江人”三字,而清《县志》在收录《赠衣契》时,并没有实地走访核对校注,才出现这个谬误。


笔者一行历经两年的永新石门寺之旅,前后7次的抽丝剥茧,离真相越来越近。惹得文史爱好者尘埃再发感叹:“除了生存,还有另一个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我们像旷野中的‘穷’少年,一路克服荆棘,一心倔强奔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却风声满袖,意足梦圆。”


文/通讯员 杨友钱

原标题:众里寻他千百度 永新石门寺原来在此处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04/13/content_4545265.htm


(2楼)沙发

1

发表于 2022-4-13 09:33: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美地区
(3楼)板凳

1

发表于 2022-4-13 09:48:01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4楼)地板

发表于 2022-4-13 10:13:02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5楼

发表于 2022-4-13 11:11: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6楼

2

发表于 2022-4-13 11:21:06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此石门市和綦江博物馆石门寺有无关联,博物馆的石门寺文物雕刻精美,也是搬迁而来的。
7楼

发表于 2022-4-13 12:39:52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kbcghf 发表于 2022-04-13 11:21
此石门市和綦江博物馆石门寺有无关联,博物馆的石门寺文物雕刻精美,也是搬迁而来的。

4月7日《綦江日报》第四版《万字题刻里的永新石门寺》有详细介绍。
8楼

5

发表于 2022-4-13 15:25:45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kbcghf 发表于 2022-04-13 11:21
此石门市和綦江博物馆石门寺有无关联,博物馆的石门寺文物雕刻精美,也是搬迁而来的。

对头。博物馆的菩萨是从三角镇杜家村石门寺搬下来的。当年石门寺规模十分宏大,上中下三殿,雕刻美轮美奂,香火鼎盛,可惜毁于一旦。
9楼

发表于 2022-4-14 03:18:26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Robert 发表于 2022-04-13 15:25
对头。博物馆的菩萨是从三角镇杜家村石门寺搬下来的。当年石门寺规模十分宏大,上中下三殿,雕刻美轮美奂,香火鼎盛,可惜毁于一旦。

确实博物馆的石门寺雕刻的菩萨精美绝伦,代表綦江最高水平了。搬迁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吧,不然很容易被盗的。
10楼

发表于 2022-4-14 06:34:43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bhhgcx 发表于 2022-04-14 03:18
确实博物馆的石门寺雕刻的菩萨精美绝伦,代表綦江最高水平了。搬迁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吧,不然很容易被盗的。

可以原地保护撒。否则怎么不把古剑山的菩萨也搬到綦江城来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5-5-9 20:49 , Processed in 0.13435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