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2021 发表于 2024-2-21 10:37:26

地名“綦江”的历史演变及位置变化(四)


文化服务志愿者循着古道探访南平军遗址。通讯员 碧云天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论证“城子上”南平军遗址。通讯员 冬冬 摄
本期“綦走发现”起,将在前三期考证、分析、推论政区名、河流名“綦江”的演变历史基础上,主要论述推演“綦江”地名的位置变化。
宋代的行政区划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州级按地位高低又分为“府、州、军、监”,一般于边关阨塞、道路冲要、山川险僻、多聚寇攘之所,以及在武装反叛频发的地区设军,驻扎军队,以控制形势。按《事物纪原》“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属于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划单元。
成书于南宋1208~1227年间的全国性地理总志,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南平军》对治所驻地有如下记载:
一是《军沿革》,“《图经》云:熊本经制,相度到铜佛坝市,元(不是元代,是‘始’的意思)係渝州南川县(綦江县前身。唐、宋、元,三代均置,治所在今綦江北部,北宋时曾短暂废县为镇,后恢复。下同)管属。今相度将南川县废为镇,却于铜佛坝市旧基左右修筑城堡,建立一军。因唐之(南平州)旧名,而军治之所则非也。”特别强调南平军治所铜佛坝与南川县(镇)治所不在同一个地方。
二是《景物下》,“铜佛坝,在金城(《大清一统志》记为‘故南平军城’)西门外,地有金铜像……相传为唐明皇所铸。又南川镇下石崖壁上,刻一佛像,唐开元(713~741年)中,唐果所造庐舍那石像也。”如果铜佛坝就在南川镇,介绍庐舍那石像前不会加上“又南川镇下……”的方位定语,亦可反证南平军治所铜佛坝与南川县(镇)治所不同。
三是《景物上》,“僰溪(宋及以前,綦江河古称),亦名夜郎溪,从夜郎境内,至军城下,过旧三溪县(今三江街道一带),入江津县,以至北合大江(长江古称),皆谓之僰溪也。”随之强调,“僰溪之名”来自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的《寰宇记》南州及渝州江津县,足见信息来源之可靠。其中对“军城”位置的描述,说明南平军治所铜佛坝在今三江以上、桐梓以下段的僰溪岸边。
再综合明成化十年(1474年)《重庆郡志》綦江县专卷中,《建制沿革》载,“宋置南平军,即今之赶水。”《古迹》载,“南平军,在县(今綦江县城)南九十里,宋立元罢,遗址尚存。”以及今赶水镇有铜佛村(在綦江河右岸,现合并入香山村)等信息综合判断,南平军治所铜佛坝在今赶水镇驻地对岸。
但今赶水镇对岸并无铜佛坝地名。后人也没有考证两宋以前的铜佛坝更具体的位置所在。
在西南山区地带的坝,要么是峰峦之间的平坦区域,要么是河谷地带的平坦地方。经向赶水镇香山村原主任,原铜佛村人李仁忠等当地人了解,在今赶水镇驻地对岸,符合这一特征的较大平地,就只有川黔铁路赶水南站(俗称菜坝)、北站(俗称陈家坝)相连的两块平坝。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火车站时并无削山填谷的大型机械设备,且该区域地质结构稳固,原始地貌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现在仍可窥当年大略。
铜佛坝址:东溪赶水交界区域
据《舆地纪胜》载,南平军管辖两县一城,即南川县、隆化县(今南川区前身)、播川城,范围大致包括今渝南黔北地区的綦江(含万盛经开区)、南川、桐梓至遵义城区和习水部分区域。作为军政合一的政区治所,既要满足行政管理需要,又要有驻军练兵的场地,占地面积比当时的一般县城要大得多,还需要充足的水源保障。为了安全,军城周围也会修筑城墙,在高处、窄狭处,设置关隘、哨卡。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铜佛坝是个大地名,不应该机械地以曾经的行政区划铜佛村为局限。且赶水南站属赶水镇原铜佛村、赶水北站则属于东溪镇原石山村,可以判断,今赶水南站、北站一带皆可被铜佛坝代指。比如,今渝贵铁路赶水东站,虽然名前缀以“赶水”定语,但其所在地块并不属于赶水镇域,而归相邻的东溪镇管辖。
由此推测,南平军治所铜佛坝就是川黔铁路赶水火车南站、北站区域(今东溪、赶水两镇交界一带)。只是由于南站坝地面积较小,约为北站坝地的一半,北站容纳的衙署及军政人员想必更多。
而附近一小地名“城子上”(属原香山村),位置确实在铜佛坝左后方高处。清《綦江县志》卷之十《綦市正谬》中“其南平军旧治,在今安里赶水镇对岸,土人呼为古城子”的记载,亦可佐证。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推测,“城子上”的得名即因处于南平军城上方而来,疑即当时为保障军城安全而在高处建立警戒哨所位置的不二选择。现立有区文保碑曰“铜佛坝南平军遗址”,并雅称其为“城子岗”,路人因此误将其理解为南平军城所在地。其实不然,中国自古有“人坐塆,鬼坐岗,神仙生活在山岭上”的传统择地规范,在地广人稀筑城选址较易的古代,南平军城怎么会弃近水、防风平坝,而反向选择兜风、缺水的山岗上?
当然,本文的南平军城位置,限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为抗击蒙军从长江防线进攻渝南黔北地区,朝廷将南平军治所从铜佛坝迁往隆化县五弟坝之前。
元代并存:南平綦江与南川县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庆府志》卷之二《沿革》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庆路“县曰:巴、江津、南川。”《元史》卷六十《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载,“至元二十二年……废南平军入南川县为属邑。”《新元史》卷四十八载,“南川县,元世祖省重庆府,隆化县入之(南川县)。”清雍正《四川通志》也载,元分四川为九路,重庆路领巴、江津、南川三县。清《綦江县志》卷之十《杂识》篇《诸志载:今南川时杂綦地之误》一文转载“是元时,綦名南川,而今南川且併为綦地。”
明天顺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九,“元置南平綦江长官司,属播州。”其后的《明史》、雍正《四川通志》均有相同记载。结合《元史》,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遵义府志》,遵义师范学院教授彭恩、闵廷均《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等文献可知,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元,设置播州军民安抚司,下辖黄平府,及平溪上塘罗骆家等处、水车等处、洞天观等处、南平綦江等处、珍州思宁等处、寨坝垭黎焦溪等处、旧州草塘等处十九个长官司和小姑单张、恭溪杳洞、㖗(yín)奔等十三峒寨。
说明当时播州宣抚司所属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控制的地区,汉人已经失去主导地位,由朝廷委派流官直接治理,倒退为蛮夷土官世袭的地方**,其与渝州所属南川县(含今綦江北部、南川)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行政区划单元。
从播州杨氏所属的这十九个长官司的名字来看,大多采用组合式命名。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显然是分别代表“南平”“綦江”两地。回到宋末元初杨邦宪时代,隆化县已经并入南川县等史实,“南平”指代的应该就是最早的南平军治所,即铜佛坝一带。根据1月24日“綦走发现”文“南宋后期:已经升为‘綦江镇’”部分可知,“綦江”指代的就是由“綦市”升级而来的“綦江镇”,即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的管辖范围为今綦江南部往贵州方向区域。至于为什么要用“南平”“綦江”两个地名?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推测,可能是因为在宋元之交,杨邦宪趁南宋朝廷虚弱,控制了南平军除今綦江北部和南川以外的所有区域,既为了将羁縻性质的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与之前朝廷直管的南平军相区别,也为了安抚新占据的,本属南川县的“綦江镇”一带汉人的感情。(未完待续)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原标题:地名“綦江”的历史演变及位置变化(四)
来源:重庆綦江网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4-02/21/content_4581515.htm

sanyue 发表于 2024-2-21 10:40:04

綦江找工作、招人才,綦江在线招聘网>綦江找新房、二手房、租房、门面商铺>綦江交易、二手车、闲置品、本地商家>綦江相亲,綦江本地真实靠谱相亲平台>

bhhgcx 发表于 2024-2-23 13:56:46

綦江好地方

晴风 发表于 2024-2-23 14:24:17

綦江南部那时候是遵义管辖范围吧

再回米 发表于 2024-2-24 23:07:47

晴风 发表于 2024-02-23 14:24
綦江南部那时候是遵义管辖范围吧

元代属播州安抚司辖下的南平綦江长官司。不过,播州划贵州,是清雍正四年的事了

朗行 发表于 2024-2-27 12:29:19

东溪古镇一带历史上就比较繁华且历史悠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名“綦江”的历史演变及位置变化(四)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