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石角朝云观的民国往事
石角朝云观的民国往事萧在明(左)指认朝云观民国碑 通讯员 杨友钱 摄
民国《遗本》复印件 通讯员 杨友钱 翻拍
朝云观山门 通讯员 莹雪 摄
日前,笔者一行前往石角镇石河村七组的朝云观,在当地热心人68岁的萧在明和65岁的朱茂元指引下,把庙内遗迹“翻”了个遍。后又追到萧在明家,看到一本残破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朝云观大佛殿新塑六十尊神像铸钟引》和《经过惨状唱文》复印本(以下简称《遗本》)。在点点、墨韵、知迷、微风等文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翻录、整理、校对,近5000余字的文本重见天日,不但印证了当地民国年间刘树兴复建朝云观的传闻,还有一些突破性发现。
距今至少200年
庙内一块刻有“朝云观,捐资修砌佛堂,施主姓■一一刊列于后……”共82字的完整古碑,虽无时间落款,但有“树兴”两字,可以判断该碑不早于民国。笔者查阅了清道光以来的三本《綦江县志》,都没有朝云观的记载。
而《遗本》有“宅近有一朝云观/本是前朝庙基坪”几句,和附近三座光绪年间和尚坟的事实,足以证明朝云观至少始建于清朝。而“越十二年到戊寅/树兴想起前愿信”这一段,明确了复建朝云观的时间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根据寺观兴衰周期一般在百年以上推算,朝云观始建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与萧在明介绍的当地传言,距此北向5公里远的白云寺复建后才建朝云观和2002年版《南桐矿区志》载“白云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西移400米重建”的说法基本相符。
庙内数十尊躲过浩劫的神像明显不是现代风格,其中大多数还是常服打扮。笔者认为,这些塑像应该是当时的供养人,与在庙上写功德刻名字同样的道理,贡献特别大的,还可以塑像陪神仙、伴菩萨。笔者大胆猜测,其中一尊对襟打扮的,可能就是刘树兴真人塑像。在萧在明指引下,我们看到了清代朝云观两位道士的真身雕塑(另有一尊已经失踪),应证了这个判断。
复建轶事信不得
据萧在明等当地老人介绍,朝云观是民国年间当地烧陶罐卖的刘树兴承头复建起来的。
刘树兴的家本在百里外的贵州大山,附近有一座窑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来岁就当帮工,开始只是干点儿搬枝柴、上窑坯、出窑的杂活。由于他勤快、眼巧,嘴又甜,很讨人喜欢,闲时还能赊几挑窑上的次品走乡串户找几分力钱。四五年间,偷师学艺掌握了一点儿找土、制坯、挛窑、烧窑的技巧。
有一年,他到民权、蒲河一带卖陶罐的时候,发现这梁子上荒山里的泥巴正是烧窑的好材料,綦江这边山脚又有石角、蒲河水码头,贵州那边山脚不远处的綦江青羊市还是石角上贵州的必经之路,方圆几十里正好没有陶器窑场。
头脑灵活的他孤注一掷,劝说父亲卖掉贵州高山上的薄田,举家迁来,盘下了地主眼中的这块不毛之地,建了一座烧杂木枝柴的槎窑,自烧自卖淘经验。几年辛苦,还小有积蓄建起瓦房,讨了媳妇。生活虽不算富足,但相比周围穷人,日子好过多了。
由于是外来户,生意人,深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四乡八邻的大小事都热心站拢,很快就打成了一片。因为见多识广,还成了邻居们的主心骨。
但是,儿子刘治国3岁的时候,却突然间“夭折”。他在清晨上街买纸火办丧的路途中,远远地看到一个人影钻进荆棘笼中,因担心是强盗踩点而跟踪进去。结果里面除了一尊玉皇石刻塑像(现被人当作灶神供在下殿)外,什么都没有。因此认为是玉皇知道他遭了劫难,顺势跪拜求救儿子,并许愿重建庙宇。
巧合的是,儿子刘治国真的在出葬前“活”了过来。由于刘树兴积蓄不多,没有及时建庙,玉皇又托梦提醒。刘树兴坦言手艺不精,烧出来的陶罐缺少卖样,有些还是瘪的,家里有不少存货都卖不出去。希望神仙搭力,卖脱了做建庙的底子钱。结果几场就卖完,有了14吊钱作为启动资金。
笔者等细读《遗本》,“倘若神灵保佑我/不遭匪患得安宁/找得有银一千两/自己愿捐二百银/又愿挺身当领袖/化款建修此庙庭”等句叙述了刘树兴复建朝云观的缘由是“祈神保佑不遭匪患”,并非前述的“刘治国死而复生”。
那么,这个传说又因何而起呢?《遗本》中有刘树兴在建修蒲河场七星庙时的记实“树子倒打我身上……树子移开人已死……/腰带四节七孔血/舌头伸出一寸零……皆嗟我已入幽冥……饨饭时候又还魂……”因此猜测,当地人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将刘树兴这段经历讹传嫁接,变成了“刘治国起死回生”。
其实,现代人都明白,不管是刘树兴、还是他儿子刘治国,都不是“起死回生”,而是现代医学证明了的“假死”现象。只是当时的人认知局限,归因在本不存在的神灵身上而已。
通读《遗本》,虽然对刘树兴受神灵指点,成为隐身人“同行虽是人多数/无有一人见我行/我见他他不见我/一气就跑几里程”,在国民党官兵的严密监视下逃出劳纵队,过河时“有一大鱼来咬人/又见小鱼无其数/同在水中结成群/犹如兵将在出阵/把住关口不放行”,鱼群阻止化险为夷等灵异事件也有着墨,用今天的科学观点来看,其实同样是一种巧合下的心理暗示,归因神灵获得的精神慰藉。
兵匪饥荒民国惨
《遗本》同时也记录了民国年间的一些社会现状,对今天我们认识、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实。
先说兵灾。
“当初未把账簿造/因不欺心可对神/况我又是瞎眼汉”数句,说明刘树兴是文盲。那么,作为会首,在建庙过程当中,是怎样使用管理善款的呢?萧在明向笔者讲述了刘树兴通过把一个竹筒筒削成相等的两半,在纸上盖圆戳戳的方法记工天,防止奸猾之人打“麻滑迷”的创意:干满一天盖一个圆圆。干半天的,上、下半天就分别盖上、下半圆。
但也由此埋下祸根。“知我无账起恶心……诬我亏用庙中银”引出了1943年国民党军进驻蒲河,编方打尽让当地人陷入官司吃黑钱的恶行——“直到民国癸未岁……蒲河忽来住军营/设立督察部衙门……告在他手有权衡。”
刘树兴“纵然能说又会辩/恁是有口也难明”蒙冤入狱,被强征编入国民党劳纵队,连夜开拔长寿、垫江,开始了一年的悲惨劳工生涯。
“每日发米共五两/可恨头目太不仁/他将米数来短少……哪管人人受饥饿……人说是吃草头木根当饭……老叶桿放口中难得嚼滥……有丢的胡豆壳捡往嘴按”等336字,描写的是3000多劳工被克扣口粮,全靠吃草根、豆壳、菜秆充饥度日。“路上走忽然间身子前窜/倒下去呻一声便入黄泉……”描写的是大半劳工在劳动中倒地而死的悲惨,揭露了1943年国民党官兵对劳工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再说匪灾。
“庚申辛酉老二起/徧地有匪在抢人/大棚小队多得很/一连几载不清平/路上去来都是匪/乡间好人不敢行”,描写的就是1920、1921年起的綦江严重匪患,乡间治安恶化。与1991版《綦江县志》“民国十一年和十二年,县内匪棚林立,遍地皆匪,除县城附近之太公山和东溪之琵琶寨未被土匪占领外,几无一块净土。县人称之为壬戌、癸亥大糜烂”的记述相互印证。
继说饥荒。
“中元甲子又来临/老二虽然停息静/谷米耗散饥馑增/恁是富豪或光棍/无有米煮喊不行/想方设法逃性命/乙丑还在饿死人”,描写的就是1924年綦江大饥荒,拿着钱都买不到粮食,贫富都断炊外逃,直到1925年时有人饿死的惨状。为研究1926年发生的、震惊全川的东溪米案,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背景材料。
土法铸钟留遗产
朱茂元又带领笔者一行,来到庙外左侧山壁坎上,指着高50cm、直径80cm的实心圆柱铁石砣砣说,这是朝云观的镇庙之宝。《遗本》中“明年正月廿八日铸钟”一句,证实了朱茂元所说不虚。
原来,这是1946年铸造镛钟的半成品。当年信众背铁矿、挖槽子、搭架子、建土灶,用柴火烧,七八个风箱同时抽,多次锻炼,烧成了今天看到的这一坨。还有很多杂质,需要继续冶炼烧成铁水,才能最终成型。因为技术差、火力不够,速度很慢,没有完成就解放,只好作罢。据笔者一行的阅历,它也是綦江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件土法炼铁半成品,为研究綦江冶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标本。
中华历史说个遍
《遗本》开篇就用了42句294字简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朝代更替史,让今天的我们终于明白,在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情况下,老百姓是怎么接受民族历史、传统美德教育的?原来,就是这样流行民间的各类唱文,代代接力,口口相传,打下了五千年来族源认同的坚实基础。有心的读者不妨一起来读一读。再用点心,稍加扩展讲解给儿孙听,会不会觉得更有意义:
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而今/伏羲治世人烟起……钻木取火燧人氏……初造犂锄是炎帝……神农尝药疗疾病/轩辕黄帝制衣襟……禹正治水九河分/夏桀无道宠妹喜……成汤放桀南巢地……才出妲己狐狸精……比干丞相挖其心……八百诸侯会孟津/火焚朝歌纣王死……共扶周武天下治/平王东迁把国倾……
“这《遗本》,简直就是一部綦江版的《增广贤文》!”也难怪同行的碧云女士会发出这般无限感慨。读到这里,你如果有去探究朝云观的冲动,得问“茶林观”。因为不知何时起,当地人因山上栽满茶树,已经在讹传中“更名”了。通讯员 杨友钱来源:重庆綦江网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03/23/content_4544363.htm [*]綦江找工作、招人才,綦江在线-招聘网>[*]綦江找新盘、二手房、租房、门面商铺>[*]綦江找二手车、闲置品、本地商家> 好久才可以升级 可以,值得了解https://app.qj023.com/public/emotion/face_081.png 没有镛钟的图片了,有点遗憾。到底铸造成啥样了。 说真的,这些乡镇景点都没去过。 路过 星际传綦 发表于 2022-03-24 11:19
没有镛钟的图片了,有点遗憾。到底铸造成啥样了。
将就看吧
https://img.qj023.com/pic/20220324/1648102930796172_87.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kxMTA2L29zc18xNTczMDIwNTQ4Mzc4XzVfNTcwXzIyLnBuZw==,t_50,g_se,x_20,y_20 那地方好多年没有去过了,原来的环境不错 我是石角的,从来没听说过朝云观,我爷爷八十几了都没听说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