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綦人话綦事,聊文化传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24-12-14 15:5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苏州 江苏苏州
    随着时间推移,新生代都在城里长大,或就算农村娃已经很少接触传统文化了。有时和同事闲聊说到各地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突然发现我们当地以前的文化正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消失。
    信息网络发达,大家都看到过各地的各种特色文化习俗和技艺传承;其实我们当地也有不少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与其说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消退还不如说是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生长土壤在消失。
    传统文化和技艺是很广义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戏曲、山歌、纪念祭祀活动、各种制作、乐器演奏等等与当地几百年来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留传下来有正面有纪念的意义种种行为。
    广西贵州云南的山歌、潮汕的英歌、广东的龙舟、闽台的妈神庙会;重庆铜梁的舞龙、永川的龙舟均是全国闻名。
    我们綦江既然锚定了农民版画、永城吹打,除了对外宣传,应该落实到民间和学校。江西有个不到2万人小县,确是全国面包之乡,当地有个面包学院,中小学生每周一节课学习做面包。
    版画应该走进綦江的大中小学,能否每周一节,既能调节压抑的学习紧张还能学习非遗传承,既然是农民版画,大中小学生能带动家长,能带动更多的构思和好的作品,毕竟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来源于生活。参与的基数大了,出精品的概率也大。
    永城吹打,他的前身范围扩大点就是以前本地的锣鼓匠(可能有些小区别),其中的唢呐吹奏和鼓的打击是很多小孩感兴趣的。也是可以普及学习的,管乐一通百通,学会唢呐,笛子箫等传统乐器就能很快掌握;鼓乐多见于北方,几千年来战乱最多的地方一定有鼓乐传承,现在的各种活动传统中式鼓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往往还是首发第一个出场。
    戏剧方面,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有花灯戏(贵州湖南湖北有些地方还有花灯戏),玩意儿(可能是川剧的一个部分)、打钱杆(鄂西叫莲箱或莲响)等等。
    山歌,我们綦江的山歌在上世纪的年代中,在全国比赛中都获得过前几名。现在基本没人知道了。
    制作方面,有用具类,美食类、编制、玩件类等更多,都是就地取材制作,但都在快速消失。以后只能看到工厂批量制作的或科技狠活的食品。
    版画和民乐吹打我觉得确实是最容易推广的,只需要相关文化部门提供学习的场所和教学的人,免费学也免费教,让群众和大中小学生们当课余业余爱好去学,不带任务和条件,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而然无形中推广开来。

    (2楼)沙发

    发表于 2024-12-14 16:04: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楼)板凳

    发表于 2024-12-15 00:13:38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4楼)地板

    1

    发表于 2024-12-15 01:02:44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四川
    现在先吃饱再谈其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5-5-3 02:35 , Processed in 0.11489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