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240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綦走发现丨地名“綦江”的历史演变及位置变化(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24-2-3 18:15: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重庆
新盛乾隆十五年李谱中宋代“綦姓”名人及墓志记载。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沿着綦江河探寻史地人文遗迹。通讯员 落子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探寻南平军遗址  通讯员 冬冬 摄
    2023年3月9日,重庆地方志办公室号刊发了姜孝德先生的《綦江区名探源》,开篇语即是“我做地名研究有一个原则,要么有新意,要么就做一个这个地名的古今解读大全,不然,你让读者读什么呢? ”文中罗列分析了“綦江得名的五大说法: 一、源于綦江,二、源于綦姓,三、源于綦市,四、源于綦色,五、源于七条江。”这激起了“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深度挖掘探讨的兴趣,并撰文《地名“綦江”的演变探讨》,先后在2023年7月遵义召开的第六届“渝南黔北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12月成都召开的第四届“成渝双城历史文化论坛”上交流。前段时间又联系姜孝德先生支持相关史料,再经修改完善,调整充实后,分期呈现给大家,尽可能厘清綦江得名史及位置变化的过程,供大家商榷。
时间轴线:始自“綦市”最清晰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正月,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征服了今渝南黔北地区,裁撤了“南平綦江长官司”,结束其约85年的历史,与“南川县(治所在今綦江北部,下同)”合并设置“綦江县”。綦江县名从此固定了下来。
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卷之六十九《重庆府》“山川”部分,并没有綦江河的记录,但并列有綦江河前身——南江、僰溪的记录。说明直到“綦市”升格为“綦江镇”约200年后,綦江县得名98年后,明朝建立93年后,仍然没有河流名“綦江”。13年后的明成化十年(1474年),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的江朝宗丁忧回乡,编辑《重庆郡志》(仅残存长寿、南川、綦江、江津、永川五卷,这是目前发现的重庆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著作),才有了河流“綦江,水源发播州界中山箐,北流至县,环绕于左,复西入岷江,合流东注”的记录,同时并存南江记录。其后的明万历九年(1581年)《四川总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庆府志》均基本沿用这条记录,但都没有涉及江名缘由。直到134年后的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曹学佺《四川名胜志》,才创造出“江水发源夜郎,作苍帛色,故名綦”的记录。
综上疏理,地名、河名“綦江”的演变史,即:
    第一阶段,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前,最早可以推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一说皇祐五年,1053年)置南平军后,朝廷为羁縻怀柔土著族群需要开设的(綦市)。这是地名中含“綦”字的最早记录。以“綦”命名“市”,大概率是因为交易的主要产品是青黑色的蜀锦。
    第二阶段,约在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南平军治所从今赶水、东溪交界的铜佛坝,迁往隆化县(治所在今南川区)后,(綦市)升格为“綦江镇”。至于为什么不直叫“綦镇”或“綦市镇”,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推测,一是当时(綦市)所依的僰溪,进入重庆境内流经的主要区域,自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起称南川县,已经有270多年,其对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被冠以新的称谓“南江”并逐渐被人们接受。二是地名语词结构形式是专名+通名,通名用来指明地理实体的类别,专名用来指明同类中的个体,和通名合起来为地定位。比如这里的()()即是通名,“綦”“綦江”即是专名。三是为有别于之前羁縻怀柔土著族群的官方锦马交易,适应民间自由买卖产生税收的新形势,而以(綦市)“南江”各取一字,以(綦江)作为新的行政单位名。
    第三阶段,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后设置南平綦江长官司,属播州安抚司(后升为播州宣抚司)管辖。
    第四阶段,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撤南川县、南平綦江长官司,合二名之“綦江县”,明洪武四年统一后沿袭,属重庆府管辖。
    第五阶段,明万历九年(1581年),河流名“綦江”开始逐渐取代前身“南江”。
由此可见,目前流传的“江以綦名,县以江名,江城同名”的说法并不符合地名演变历史。从目前史料综合概括,“綦以蜀锦而名,市以綦名,镇以市名,县以镇名,江以县名,江城同名”,更为贴切。
源于“綦姓”:清人附会不足凭
    綦江历史上,有明确记录的第一名门,“綦姓”当之无愧。
    据清《綦江县志》卷之七《选举》篇记载,宋代綦江地区(时称南川县)共考取26名进士,其中四人姓綦,他们分别是宣和三年(1121年)綦母蕡(fén),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綦母宁、綦母常、綦清卿。“一门四进士,两代同榜仨”,在綦江地区至今都未被超越。
且卷之九《邱墓》篇记载的后三人古墓,据《古韵新盛》考证,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毁。卷之十《杂识》篇《南平军事迹考》又有“邑西门外古墓石刻:大宋嘉定庚午(1210年)南川县逸士綦母震云云。字完好”的记录。
    綦江《綦氏族谱》比清《綦江县志》还多记载了三位与“綦江”有关的“綦姓”名人:一是西汉时綦母复周,本居南直(今山东历城县),游历到今重庆地区,遇到土人叛乱,挺身平定有功而为官定居于綦。二是唐代的綦母楫,是綦母复周的三十世孙(开元进士、诗人綦母潜弟),又在平定南平僚反叛时立下功勋。三是元代的綦母江,在元武宗时期任职南平綦江长官司。
    综上可知,“綦姓”最早在汉代起就生活在綦江,且在宋代声名显赫。清《綦江县志》卷之二,“邑之綦姓,且谓县之所由名,本于渠姓。”清《四川綦江县续志》卷一,“考之宋时,綦姓功名最盛……或者綦市因綦姓而著,而綦江又因綦市而名。”证实了在清代,就有了“‘綦市’源于‘綦姓’”的说法。虽然,清《綦江县志》编辑罗星以“曾不解綦姓显于何时?綦江又始于何时?可怪之甚”一句,予以否定。但清《四川綦江县续志》编辑戴伦喆以“未可知也”四字不置可否,又让“‘綦市’源于‘綦姓’说”变得扑朔迷离。
    对此,“綦走发现”文化服务志愿团与姜孝德《綦江区名探源》、胡绍良《“綦江”的由来》(《綦江日报》2017年12月5日刊发)的观点一样,(綦市)不可能因“綦姓”而名。并且有两个新增的逻辑证据:
    一是北宋在南平军设置“綦市”时,清《綦江县志》有载的五位“綦姓”名人中,綦母蕡顶多处于婴幼儿阶段,后四位应该还未出生。綦江《綦氏家谱》上增加记载的另外三位知名人士,并没有正史、方志或其它古典、碑刻佐证,孤证不力,效力不足。
    二是新盛街道四坪村4组75岁老人李正海家中有一本乾隆十五年(1750年)编著的《李氏族谱》,抄录了宋代古墓碑志中包括清道光五年(1825年)《綦江县志》收录的宋代四名“綦姓”进士在内的更多“綦姓”信息,且早于县志至少75年。其中在河坝屋基(今新盛小学附近)处的《宋故綦隐君綦母孺人墓志铭》大碑一通中有“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二日,年一十有四。先是数日公命常曰:吾生惟以宜诚,处己将死焉,得一偈以遗汝曰,‘十五合亲相继后,外家无眷受恩深,天来不知营资产,只有真诚作寸心’。为我志之。”“公娶綦母氏,舅家女也。生三子:长曰洋;次曰沂;季曰常,应进士峰。女二人,皆适綦母氏之子,曰伦、曰侃”等部分可考文字,结合乾隆十五年的该谱序“清卿其讳也。少失所怙,依于渭阳,所娶舅家女则綦母孺人也……三世姻娅,似显悖乎同姓不婚之义?”说明了綦清卿娶舅舅的女儿綦母氏,女儿又回嫁舅家表哥,看似三代同姓联姻有违伦理,实质是綦清卿本姓李,年幼时父母早逝,在外公家长大而随母姓。
    从清《綦江县志》卷之十二附录的《旧志原序》,“国家方修正史,诏郡国征掌故,罗异闻,以备编摩。前郡尊傅、道尊张,一德一心,经文纬武,戡乱而鼓鼙之声甫息,揆文而礼乐之化重新,乃以郡志敦请太史邹念劬总其事,而以邑乘分命诸守令择人以成之。”可知,綦江历史上第一本县志,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綦江县志》,是应川东道按察司按察使张文燿、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邹廷彦编撰《重庆府志》要求,博采资料集成。而该志编辑李凤,恰是綦清卿(即李清卿)所在新盛李氏支系后人(详见《綦江日报》2023年10月11日、18日、25日,11月1日“綦走发现”专栏《明<綦江县志>编辑李凤或是新盛人》系列解读)。回到比道光五年编修清《綦江县志》还早219年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相关古墓就在李凤住家附近,碑刻可辨部分应该更多,李凤对渊源密切的“綦姓”尊长信息比清代的人更了解,想来对自己祖宗荣耀的事更不会吝啬笔墨,但明万历《重庆府志》并没有留下“綦市”源于“綦姓”说。足见是清代后人附会的可能性很大。
(未完待续)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通讯员 方兰
总编辑:孙萍
值班编委:王原野
编审:谭禄柳
编辑:陈欣然
审校:付汉 郭雨劼
文章来源:大美綦江

(2楼)沙发

发表于 2024-2-3 18:15: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楼)板凳

发表于 2024-2-3 18:40:05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4楼)地板

发表于 2024-2-3 20:51:37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个人觉得,我们这些地方史的考据,得服务于当下,就是说,当下适宜宣传推广的才有价值,反之则意义不大。历史她有时就是花姑娘,得靠后人替她梳装打扮...虽然我这样说再老师不同意,但也是种意见哈...
5楼

发表于 2024-2-3 21:23:56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4608 发表于 2024-02-03 20:51
个人觉得,我们这些地方史的考据,得服务于当下,就是说,当下适宜宣传推广的才有价值,反之则意义不大。历史她有时就是花姑娘,得靠后人替她梳装打扮...虽然我这样说再老师不同意,但也是种意见哈...

其实看《明史》就知道历史是怎么回事了,那说到朱棣的靖难之役就语嫣不详,如同小说演义。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后人美化,打扮之故...
6楼

发表于 2024-2-3 21:28:55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綦江是个好地方,全国唯一好名称。
7楼

发表于 2024-2-3 21:38:29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小时候听老人说,綦江早期县城曾设立于永城料子坝。麻烦再老师你们考查哈噻,到底怎么回事?!
8楼

发表于 2024-2-4 00:10:04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祝你们永远幸福安康!想去哪就去哪。
9楼

发表于 2024-2-4 00:19:43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僰溪,夜郎溪
10楼

发表于 2024-2-4 00:22:41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4608 发表于 2024-02-03 20:51
个人觉得,我们这些地方史的考据,得服务于当下,就是说,当下适宜宣传推广的才有价值,反之则意义不大。历史她有时就是花姑娘,得靠后人替她梳装打扮...虽然我这样说再老师不同意,但也是种意见哈...

历史经常被作为花姑娘随意打扮,不意味着历史应该被作为花姑娘随意打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4-5-5 00:18 , Processed in 0.10401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动漫卡通照制作|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