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重庆有一主二辅三座客运枢纽站,分别是位于菜园坝的重庆站、位于沙坪坝的重庆北站(即现在的沙坪坝站)、位于九龙坡的重庆南站(原名九龙坡站)。
经历了二十多年没有新线路建设的空窗期之后,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初叶,借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迎来了铁路建设的爆发期。
2000年12月16日,渝怀铁路开工建设。该铁路从湘黔铁路(后纳入沪昆铁路)上的怀化站引出,接入重庆枢纽。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渝怀铁路没有从东侧直接接入重庆站。而是横穿渝北区,在九曲河南侧跨嘉陵江后,止于沙坪坝区井口新设的井口站。并从井口站引出联络线接入襄渝铁路的团结村站,从西侧间接接入了重庆站。
为了方便渝北地区的居民乘车,渝怀铁路在天宫殿街道龙头寺片区设置了一个三等客运站,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北站,当地居民称作龙头寺火车站。
2003年,龙头寺火车站正式开建。当时渝北区刚从江北县撤县设区没几年,车站位置还是一片荒芜。车站规模为4台8线,1座侧式站台,3座岛式站台。站房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最高聚集5000人。
初出茅庐
2006年5月1日,遂渝铁路正式开通客运,线路从达成铁路的遂宁站引出,接入井口站,并从北碚区的石子山站引出联络线,接入襄渝线东阳线路所,间接接入重庆站。遂渝铁路与达成铁路组成的成遂渝铁路,开行成渝城际快速列车,吸引了大量旅客来乘坐。重庆站的客运任务变得繁重。列车驶入重庆站时经常临时停车,导致晚点。
2006年10月22日,龙头寺火车站投入使用,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北站,而沙坪坝区的原重庆北站则更名为沙坪坝站。
不堪重负
2007年4月18日,渝怀铁路全线开通客运,为了充分发挥渝怀铁路的运力,原来由重庆站开往上海、广州的列车都改到重庆北站发车。重庆北站一下子分流了重庆站一半左右的运力。
2009年7月7日,遂成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成渝之间开始开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旅客人数再次提升。
2009年10月31日襄渝二线全线开通运营,重庆北上的列车运行时间大大缩短。该线还从磨心坡站引出联络线至井口站,接入了重庆北站。此后,襄渝铁路的列车也陆续改到重庆北站接发。
2011年5月,由于成渝高铁的建设,沙坪坝站开始封闭改造。沙坪坝至重庆站之间的联络线也被废弃。重庆站的接发车次基本都转到了重庆北站。此时,重庆北站的运力已经饱和,不得不在站场北侧新增了1座临时站台和4条股道来应对,站场规模变成5台12线。站房也不敷所用,只能搭建大棚作为临时候车大厅和售票厅,重庆北站因此获得了“大棚北”的绰号。
扩建新场
2012年6月,重庆北站北广场开工建设。此次扩建将在现有站场北侧新建两个新场,一个接入渝利铁路,另一个接入渝万城际。完工后,重庆北站将拥有三个站场,由北到南分别是:渝利场、渝万场、渝怀场。渝利场的规模是5.5台12线;渝万场的规模是1.5台3线,并预留2台4线。北广场站房采用了高架的方式,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最高聚集1.1万人。当时计划北场完工后封闭南场进行改造,由渝利场和渝万场来接发南广场的车次,所以并没有设计北场与南场之间的通道。
2012年12月31日,遂渝铁路二线正式开通运行。重庆与成都之间的动车组列车开行密度增加。
2013年12月28日,渝利铁路、渝怀二线重庆北至涪陵段一起开通运营。为了减轻重庆北站的压力,渝利、渝怀铁路的货车外绕线——兴胡线在同一天投入使用。不过,由于重庆北站的渝利场还未建成,渝利铁路只能通过兴胡线切入渝怀铁路接入渝怀场,重庆北站的压力不降反增。
继续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