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綦江原来几处大投入的花海纷纷复耕,多少有点可惜。保持耕地红线的大方向政策是绝对正确,毕竟土地、粮食、人口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基层运动式的方式多少有点对不住当时欢迎资金投农的,尤其是纯种养殖业并未改变耕地可耕种属性的投资。
各地都一直鼓励在外打拼的人回乡创业,报效家乡,乡村振兴,可是让他(她)回乡做什么呢?纯耕田种地?神农传家年复一年的栽秧打谷,日复一日的种红苕洋芋?现在还余存的部分果园、菜园、专业养殖场还能活多久,谁也不知道什么复你的耕,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最大的顾虑。
现在回想起来,1983年实行土地下放到户(即土地承包30年不变),但在90年代初本地其实还在实行按人口划分,即某一家去世一人,就要退一份土地给集体,再划给新增人员(嫁入或新生)。大概在90年代末才完全停止流通,维持现状。现在很多家庭户口只有两三个人却占有七八份土地(农村通用口语,按人/份),有的家庭户口五六人只有三份甚至两份土地。虽然现在大部分不种地了,万一哪天有大的调整,重启农业税(即交公粮),会更复杂。
乡村,即爱又恨,只能望土兴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