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綦江:奋进在“复兴”路上的复兴村
农文旅发展风生水起 记者 陈星宇 摄
复兴村图书室文化氛围浓 复兴村供图
良好的自然资源为养殖业提供了发展条件 记者 刘琦 摄
春耕生产忙 记者 陈星宇 摄
复兴村一角 记者 陈星宇 摄
青年志愿者助力草莓产业发展 记者 陈星宇 摄
在当下中华民族快速迈向复兴的年代,“复兴”一词可以说是最富时代气息的高频词。如果一个地方拥有一个叫“复兴”的名字,那一定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而綦江区就有一个村以“复兴”命名,这个村就是永城镇复兴村。因为这个响亮的名字,复兴村早已声名远扬。日前记者走进该村采访,该村党总支书记犹正国自豪地表示:“前两年全市在开展‘晒风景·晒文化’活动,如果来一次晒村名,我们村称第二,没有村敢称第一。”
由“伏兴”演绎“复兴”
复兴村地处老瀛山东侧,居于永丰河流域南端,綦万高速穿境而过,自古就是一个富饶兴旺的地方。
1980年代曾任该村书记的王显如介绍,从綦江有确切记载以来,该村一直属永里三甲,后废里甲设乡保,属永丰乡五保。无论是编序三甲还是五保,村子都没有具体的名字,与邻近几村都统称皂角碥。
那么村子又是怎么命名“复兴”的呢?1990年代担任该村书记的骆开昌介绍,该村原来叫“伏兴”,现在岁数稍大一些的村民,他们身份证上写的都还是“伏兴”。
那么“伏兴”又是怎样来的呢?记者刨根到底地问道。王显如接过话题说,该村解放初期担任村农协会长、后任支部书记的王海全曾给他讲过“伏兴”的来历。
王显如介绍,村里土地肥沃,特产丰富,因此民国时期土匪猖狂。由于村里匪患严重,1950年春夏之交这里成为綦江剿匪重点地区之一。有一天剿匪部队为歼灭藏匿在村里的土匪,王海全随同几名解放军指挥员及一位姓单的指导员,爬上老瀛山腰的朱家山寨子勘察地形,站在一道高高的石梁子上俯瞰全村,只见青山如黛,满村薄雾缭绕,农田房屋隐约可见,蓝天之下宛若仙境。大家禁不住赞叹:“这片蛰伏的沃土必将兴旺!”
后来村子命名,王海全便根据解放军称赞的“蛰伏的沃土必将兴旺”之中的“伏兴”二字,建议村子命名“伏兴”,伏兴村由此得名。 “我们村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村子,历史上涌现出明代曾任陕西省澄城县知县、云南省金厢道道台并且口碑很好的黄榜(又称二道台)等名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有大批学子成为各行业的专家能手。”骆开昌骄傲地介绍。
骆开昌说,对于“伏兴”这个村名,一些注重文字的乡亲并不赞赏,他们认为“伏”字拆开,是为“人”“犬”,人像犬一样伏下或者说人犬并列不太高雅,不如将“伏”改为同音之“复”,这样更有时代气息。
“遵从村民的意愿,2001年撤区并乡建镇时,我担任支部书记,就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将村名更名‘复兴’了。”犹正国介绍。
从“空心”变为“实心”
复兴村更名时,刚由原永城乡伏兴与原蒲河乡新桥两村合并而成,辖村民小组8个,共有814户2530人。全村幅员5.88平方公里,耕地4876亩,林地面积200亩。
建制调整前,原来的两个村发展都不太好,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集体经济更差,甚至被有的村民调侃为“烂村”,还被确定为县级贫困村。当时的县委党校教师来到村里调研,还提交过《复兴村何时能复兴》的调研报告。
犹正国介绍,村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除了土地肥沃,还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比如有一个叫做大岩沟的地方,那里有一绺高约30多米的瀑布。站在瀑布前,只见崖下石滩被瀑布冲击成潭,而潭水尤为清澈幽深。传说老虎经常来此饮水,人们把它称为老虎塘。而紧邻老虎塘的石崖上还有一个洞穴,该洞穴外表酷似人们张开的嘴巴,因此称之“开口石”。来到瀑布前,只见飞瀑倾泻直下,声若雷鸣,甚是壮观。
“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复兴村的快速发展?我们紧紧抓住2003年9月启动的永丰河流域开发项目、綦万高速建成通车等机遇,结合脱贫攻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犹正国告诉记者。
“村名之变,带来发展之变,由此复兴村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该村综治专干吴里钢风趣地说。
谈起特色产业发展,犹正国滔滔不绝:我们主动联系对接企业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以重庆乐其农业发展公司(原綦江农博园)为主体的种植业、养殖业企业10余家,流转租赁土地3000余亩,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余人。
在这些引进的企业中,重庆乐其农业发展公司给该村带来的变化最大。该公司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化蔬菜种植,并致力于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整个项目以复兴村为核心区,用地5000多亩,涉及该村大湾、陈思坝、石良、神滩沟、林谷坝、铁炉湾等组。该公司先后整合投资近亿元,已建成包括蔬菜大棚、温控大棚、优质果林、瓜果长廊等系列项目。
目前已打造形成包括农业科技旅游、山地园艺农业鉴赏、高产栽培示范推广、低碳节能和省力节本、农耕演绎和亲子体验、专业农业人才输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七大农业主题,涵盖科研与教学实践实习、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新型农业人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耕演绎和亲子体验五大产业基地,并获得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重庆市种菜能手以及种植大户称号,被授予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2014年3月,该村成立的綦江区醉果襄水果股份合作社,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先后租赁土地150余亩,投入资金300万元,带动村民发展柑橘种植,在解决剩余劳动力15人的同时,种植户每人可增加年收入2万余元,如今柑橘种植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随着村里产业快速发展,该村不仅2015年摘帽县级贫困村,还先后获得“綦江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众多称号。
让复兴走向“复兴” 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些年来,我们村先后修建村级公路13.9公里、联户道路30公里,许多家庭都建起了小洋房,80%的农户都用上了天然气。”犹正国介绍。
“就是过去地主的生活,也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王显如称赞说。据王显如介绍,村里建设搞好了,过去一些迁出去的村民又开始陆续迁回来了,比如村里的黄温贵几兄弟,已迁出村里多年,现在回来已将原有住房改造成了别墅,准备回村长住。
“村里发展最快的是旅游业,该产业从无到有,促成了大批农家乐的出现,而且生意都很好。”犹正国介绍。据了解,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该村利用村里闲置的小学校舍,正准备与重庆钰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将其升级打造为青年旅社。该项目钰钲公司出资80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20万元,目前已建设游乐场地1000平方米、维修整治房屋面积600平方米。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2万人、创收50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村集体可获收益5万元。
随着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建设发展的推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复兴村,现在又赢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犹正国告诉记者,现在全村已有一半以上的地域划入永桐新城规划,就是现在的村便民服务中心也将于8月前搬迁拆除了。联想到未来的发展,犹正国满怀憧憬地说,那时的复兴村将是“半壁新城半壁村了”!
春日的复兴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行走在复兴村的土地上,处处感受到浓浓的发展气象,先辈们“这片蛰伏的沃土必将兴旺”的预言现在已经成真。展望未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复兴村的“复兴”之梦也必将早日变为现实。
原标题:奋进在“复兴”路上的复兴村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04/30/content_454614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