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与“中华”同名
广袤华夏大地,以处四方之中而称中华;悠悠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梁启超在《爱国歌》中赞叹:“泱泱哉,我中华。”托福祖国骄傲自豪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有60多个村都将自己的名字命名“中华”。綦江也有一个村将其村名命名“中华”,这个村就是永城镇中华村。綦江这个村为何命名“中华”、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干干净净奔小康 记者 陈星宇摄
名字的由来
綦江自明清有资料可考以来,中华村一直属永里管辖,清末编制为永里三甲。1920年民国政 府废里设区,该村属第三区永丰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属第五指导区永丰乡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废保甲建制而设村。该村怎样命名,永丰乡政 府征求村民意见,当时一些村民怀着刚刚获得翻身解放的喜悦,联系村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中华观”,建议就将本村命名“中华”,政 府觉得村民意见很有见地,“中华村”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记者来到该村得名重要原因的那个中华观,只见寺庙门前竖立着的文物保护牌写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编号500222-0448,綦江区人民政 府,2012年7月30日立。”同行的该村副书记李杰告诉记者:“现在它已经改称中华寺了。”
这座寺观修建于何时呢?据《綦江县志·寺观》记载,早在明朝时候綦江就有命名“中华”的寺观。这类寺观,专门供奉五方神帝,以显我中华威盛。从该村寺观保存的石碑和正殿中樑上文字来看,清乾隆甲午年间(即1774年)因倾颓而重新修建;而另一块石碑显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岁(即1895年)5月再次进行募捐修缮。由此推断,这座寺观最初应该修建于明朝时候。 中华村乡村美景 永城镇供图
该寺分上、中、下三殿,瓦木结构,占地500多平方米,佛、道、儒三教先后曾在这里设坛传教,现保存有观音、玉帝、土地菩萨等佛像85尊。资料显示,该观兴旺时期,曾汇聚吉安、三角、水城、蒲河等地文人、士绅、乡贤等众多信徒。
承载着特别内涵的村名,2001年1月撤区建镇时,上级党委政 府将原永城镇所辖的永城村全部及永隆村的一半,划归中华村管辖,仍沿用“中华”的村名。新的中华村,幅员面积已达4.9平方公里,下辖村民小组8个、户籍人口3689人。
村子写满了历史文化
中华村东以凤冠山为靠,西接老瀛山相依,地处永丰河流域最富硕的地带,良田沃土,阡陌交通,地灵人杰。
据该村王开平介绍,唐朝时候,这里还曾设置过瀛山县衙,以后长期为永里治所。历经岁月流逝,中华村积淀写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据说远古时候,鲁班云游各地,有一次来到中华村,看到村里的富足美景,禁不住内心激动,站在永丰河边,手掌撑在一块大石上,一个筋斗就翻上了老瀛山,脚落处至今还有一个深深的脚印。而手掌所撑的大石上,也留下了清晰的掌印。1960年在此建桥过车,人们就将这座桥命名为鲁班桥。
而在该村芦梯沟横跨永丰河的永安桥,也充满着神奇的传说。据说,该桥处曾有一条龙在河中修炼,其实肉眼所见就是一道石梁横亘河中,一遇大雨这道石梁挡住河水,两岸农田常常遭淹。有一年村民请来石匠准备把这道石梁打掉,奇怪的是石匠们白天打断的石梁第二天又长拢来了,连续多天都是如此,石匠们也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晚上,掌墨师石匠独自一人悄悄来到河边林子中,想看看石头是怎样长拢的。到了下半夜,只听见河中响起一个说话声:我是条过江龙,还怕几个石匠不成。只要他们不用火烧,我就什么都不怕。第二天,石匠们边打边在石梁上生起钢炭火,只听石梁发出“剥!剥!”的声音,以后就再也没有长拢了。
河中的石梁清除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人们还在此修建了单孔的永安桥石桥,连接两端古道,经此石桥,南往蒲河、万盛,北去隆盛、重庆。当年桥南还修建了一座字库塔,而在桥北的三岔路口则立起一块六菱形指路碑。这座字库塔前,留下了众多“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传说,也包括綦江县令邓仁堃在此破坏风水的故事。 游客“打卡”凤冠石 永城镇供图
中华村奇丽的山水、秀美的风光,也引得众多文人墨客折腰倾倒。明朝嘉靖年间,綦江知县刘宪(贵州镇远县人)到任不久,获悉永城有“金鸡报晓”的传说,便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进村踏勘。恰巧当天早上下了一场大雨,雨后天晴,一道绚丽的彩虹出现在“凤冠石"上空。刘宪登上此山,只见松柏森森、薄雾缭绕,但闻鸟语阵阵、人欢犬吠,好一幅百鸟朝凤的景象。刘宪诗兴大发,便在山梁的一块大石上,手书“凤冠石”三个大字。巧妙的是,这块写有“凤冠石”的巨石就像西鸟朝凤,跟山下的九龙抢宝、十子连珠,浑然形成龙凤呈祥、珠联璧合之势。“凤冠山”因此声名远扬,后来当地士绅又在旁边大石上镌刻“綦风士气”四个大字,与“凤冠山”相互映衬,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3月,石达开率大部队10万余人到达綦江,当月24日从万盛亲率“老鹊营”来到村里,登门拜望曾在“岳麓书院”执教多年同榜年兄王清澄。石达开品着王清澄自酿杂酒,应其所请,在村里留下了“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亦低头。五龙抱着擎天柱,嚼得黄河水倒流”的诗句。
如今的中华村,随着王良同志纪念馆的落成、国家级非遗永城吹打的传承,更是声名鹊起。大批宾客游人聚集,众多文人墨客荟萃,中华村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振兴路上不负村名
稻田果蔬、小桥流水、洋房农舍、公路便道,行走在春天的中华村,给人静谧秀美的感觉。中华村以其为政 府所在之地,位居綦万两地之中,毗邻綦万高速,渝黔高速复线穿境而过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已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快速发展的一朵奇葩。
如果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村过去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而翘首南州,而如今则是以其快速的发展驰名远近。“产业兴旺、人安居、旅游兴”,可以说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中华村的“凤冠橘”丰收啦! 记者 陈星宇 摄
该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凤冠橘”品牌效应产生后,又配套发展100亩草莓、200亩紫薇园、100亩蔬菜等,仅此几项种植产业,全村就已实现可利用土地流转80%;而占地108亩的锦鲤园,在明媚的春天里更显得格外抢眼。在11口并排的方塘内,锦鲤、草鱼、鲫鱼、鲤鱼等甚是悠闲。在当下大好的春光里,全村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中华村锦鲤养殖基地仿佛是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块块琉璃,让人陶醉。 记者 石亮 摄
“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美化、靓化、绿化工程。”李杰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全村已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连大路、家家住砖房、水电气全通、夜晚路灯明”的目标,呈现出庭院美、村容靓、乡愁浓的新气象。
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的发展,配上便捷的交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娱乐迅速崛起。特别是王良同志纪念馆的建成开放,更给该村注入了强劲的旅游活力。该村抓住机遇,以王良同志纪念馆及其故居为轴心,着力打造“感红色文化、享亲子采摘、品农家盛宴”的串点成线发展模式,仅2021年就接待游客数十万人。 中华村村居风貌
中华村快速的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法治示范村”“全国最美乡村”“重庆市十强特色微企村”等众多桂冠。 王良同志纪念馆 记者 石亮 摄
“中华村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党和政 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采访中,该村第一书记刘春梅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进一步实现中华村的振兴。
记者 刘克洪 万丹丹 来源:大美綦江 https://h5.cqliving.com/info/detail/90354673.html?cid=90354673&f=20&sp=source_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