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东溪之老行当(四)
集市上各式的吆喝,买卖交谈,交汇在一起,真能称上人声鼎沸;各式的货物买卖,让人目不暇接;人群熙熙攘攘,真是摩肩擦踵。老行当系列最后一期,来再跟小编一起儿时的记忆里这样的场面吧!
锔瓷器,是指将打破的瓷器、玻璃器拼接回去的方法,主要方法是用金钢钻在瓷片的裂缝处两侧对称钻孔,但不钻穿,然后使用金属锔钉固定,锔好的瓷器甚至能盛汤不漏。锔瓷器最常用的工具是金钢钻、小铁锤和锔钉,金刚钻是锔瓷中最为关键的工具,古语云:“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由于瓷器的硬 度非常高,除了钻石,各种金属钻头都无法在其上顺利打孔钻眼。
数千年来,稻米不仅是东方人的主食,稻谷收割后留下的稻草,除供堆肥、搓绳、烧火、盖屋、填床等等作用之外,另一个更大的功用就是打草鞋。那时候,打草鞋几乎是每户农家都必须学会的技艺。农夫、挑夫、樵夫、脚夫,当兵的、捕鱼的、抬棺材的,谁都必须穿草鞋。靠脚劲和劳力来赚钱的百姓,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秧,老百姓的脚始终离不开草鞋。穷帮穷人脚,穷挣穷人钱,是穿草草鞋的穷苦生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时都能听到“叮当旦当”的打铁声。特别是在炎炎的夏日,打铁铺里的风箱拉得“霍霍”地响,火子在风箱的强力吹拉下,炉火被烧得旺旺的,打铁匠打着赤膊,流着大汗,铁钳伸进旺旺的炉火中,把烧得铁红的铁块夹起,放到铁墩上,用铁锤进行锻打。只要与生活有关的铁制器皿,铁匠都能用他的经验和智慧把它们打出来,小到门插、门环、刨子、锉子、小刀、锅铲、铁钳等等,大到铁耙、犁耙、板刀等等。
“补缸哦——补缸哦——”,补缸师傅拎着一只包,装着—把小铁锤和几把钢錾,还有盐卤、铁沙和钢钳等材料,上门服务。 补缸师傅揽到生意,就放下背包。左手捏着一把小钢錾,对准缸的裂缝,右手握着一把小铁锤,“笃笃笃”地敲打,沿着裂痕錾出—条约半公分宽的浅槽,在两侧敲出两个小孔眼,装上钢钳,再在浅槽上填满用盐卤拌的铁沙。缸是易碎品,俗称琉璃货,CZ敲轻了,凿不出孔眼,CZ敲重了,旧缝未补,又添新缝,甚至破碎。补一条长裂痕需要八个十个钢钳,看上去活像一条长长的蜈蚣。每装一个钢錾,都要忙上好一阵,等到整条裂缝补好,过了六七天,铁砂生锈,凝结成块,坚硬牢固,不会漏水。
以前,受生活条件所限,爆米花是多少孩童梦寐以求的美食。老师傅挑着机器走村串户。“炒爆米花喽——”吆喝声之后,村里的孩子们立刻就会蜂拥而至,并央求父母拿出自家玉米、小麦等。炉火伴随着风箱呼呼作响,黑黢黢的葫芦状铁罐匀速摇动着。大约过了10分钟,炒爆米花的师傅将铁罐放进一个橡皮桶罩着的麻布袋里。“放炮喽——”师傅一边吆喝,一边用铁棍卡进铁罐压力阀猛地一扳,只听见“嘭”的一声,爆米花全都爆进了麻布袋,浓浓的烟雾里弥漫着爆米花的香甜。四处躲闪的孩子们纷纷围上来,满地找寻炸落在地上的爆米花,随便吹一下便放进口中,那种香酥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老行当系列就告一段落了,了解了这么多行当,小编觉得,技有高低,业无贵贱。无论是千锤百炼的打铁匠,还是独具匠心蔑匠,各有聊以糊口的门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老行当或会变得无迹可寻。但这份中国传统传承下来的对各自行业的热情与专注,各行各业的独特的人文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再次感谢毛朝久老师提供精美图片!(编辑|胡雨霆 签发|张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