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梨花开 加强管护,确保梨花节顺利举办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花儿们陆续醒来,她们含香吐蕊,争奇斗艳。永新镇的万亩梨花也已争先恐后挤上枝头,不甘示弱。这一树树梨花,不光装点出梨花山的美丽,也为当地老百姓增加了收入。他们是如何依靠梨产业闯出一条致富路的呢?
开办农家乐 借“梨”走上致富路
三月的梨花山,漫山遍野如云似雪,随着盛花期的到来,永新镇第十六届梨花节也已正式开启。游客三三两两游走于梨树下,尽情感受春日的美好。在游客悠闲赏花之时,农家乐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团甜山庄的负责人幸定华是其中一个代表,他每天在厨房里忙活,不亦乐乎。
幸定华今年48岁,是永新镇石坪村人,早年间,他和妻子刘永霞在广州务工。1995年,村里开始试点种植梨树,2001年,永新镇主办了第一届梨花节,随着梨花节名气的打响,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看到家乡快速的发展,幸定华果断辞职返乡,开办农家乐——团甜山庄。
“开始那几年只有我们一家开办农家乐,生意好得很,每天要接待几十桌,当时的标准是158元一桌,基本上是客满状态,仅仅梨花节那二十几天就能挣七八万元。”永新镇石坪村团甜山庄负责人幸定华说。
在尝到乡村旅游的甜头后,幸定华的干劲更足了,他一边经营农家乐,一边扩大规模、改善设施设备。
“当时,我这里只有一栋房子,后来我又修了一座吊脚楼,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幸定华告诉记者,当时自驾游比较少,来回不是很方便,客人问能不能提供住宿,幸定华的农家乐满足不了游客需求,他就筹备资金修建了一栋住宿楼,后期逐步增添了棋牌室、ktv等配套设备,完善团甜山庄的设施,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留住客人。
为提升农家乐知名度,吸引更多回头客,敢想敢干的幸定华还在梨花品牌上做起了文章,打造出不少与梨花相关的产品。
幸定华介绍,今年在菜品中他就增加了一道酸菜梨花鸡,酸菜是他自家种菜制作的,鸡也是自家养的,纯正的土货,让游客吃到正宗的健康的酸菜土鸡。
目前,幸定华经营的团甜山庄已扩大至4000余亩,能同时容纳500余人就餐,每年的纯收入达20余万元。近些年,随着游客的增加,石坪村开办农家乐的农户已超过10家。
种梨务工分红 全“梨”以赴增收入
在永新镇石坪村,脱贫户杨福群一家也依靠村里的梨产业实现了增收,她家的增收致富路与幸定华家的致富路有什么不同呢?
“我家的梨树是1995年村里最开始试点的时候就栽的,由于当时没有技术指导,梨子产量不好,后期也没有心思管理,卖不起价钱。后来,村里请农技专家来现场指导我们修枝、疏果、除草、施肥,梨子个头儿长得比往年大了很多,价格也卖得好了,一年多卖了六七千元。”永新镇石坪村村民杨福群说,依靠技术,梨子的价格增加了,大家有信心发展梨产业了。
近年来,为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梨产业更好发展,石坪村专门成立了公司和合作社对梨园进行规范化管理。如今,乡村旅游品牌“梨花节”市内知名,集体经济产品“永新凤凰梨”年年畅销。当初因学致贫的杨福群,在一系列扶贫政策帮扶下,不仅顺利脱了贫,依靠种植梨树的收入,加上合作社分红以及在梨园务工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自己种点庄稼,管护自家的梨树,空闲时在村里的劳务公司务工,管护梨树、做清洁,一个月增收1000多元。”杨福群说。
不仅仅是杨福群家靠梨产业增了收,在石坪村,梨产业还带动了更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永新凤凰梨”年产销300余吨,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永新镇石坪村第一书记张明剑介绍,去年,全村产梨350万余斤,环比增加10%。村集体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帮助老百姓销售梨子6万余斤,环比增加20%。接下来,该村将对梨产业进行科学化、机械化升级管理,进一步丰富产业生态,提高村集体经济的上升空间。
拓展产业链 以“梨”为媒促振兴
这些年,石坪村以便捷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完善的基建设施,实实在在地充盈了石坪老百姓的腰包,成为区级先行示范村。而如何让梨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镇村都进行了不少探索实践。2020年,石坪村争取到区级资金支持40万元,建起了梨膏糖厂,开发“梨膏”“梨酒”“梨膏糖”等梨子深加工产品投放市场,深化拓展了梨子产业链。
张明剑说:“通过梨膏糖厂,我们将梨子加工成梨膏与梨膏糖销售,既创造了收益,又补足了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季节性‘空窗期’。当然,食品安全是发展农副产品的底线,我们有国家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资质,产品均已过检了的。”
目前,依托梨产业,石坪村还发展起了金丝皇菊和茶叶,特别是茶叶,从2019年就开始栽种,目前规模已达400余亩,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规模。
“我们村集体没有茶厂,就和其他茶厂合作,从去年开始,我们采摘鲜茶叶卖给茶厂,由茶厂加工后进行销售,去年销售额达18000多元。一般来说几年后的茶树就到了丰产期,那么,今年的茶叶将更多一些,这个项目能让我们村集体多赚点钱。”永新镇石坪村党总支书记杨泽说。
永新梨花山茶叶基地负责人屈波表示,之所以选择在梨花山发展茶产业,就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
“梨树下面种茶,茶树下面养鸡,这是立体生态循环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合作模式,努力发展梨花山的农业,带动农民发展。”屈波说。
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当地村民拓宽了收入来源。
永新梨花山村民黄均容说:“我每年都来采茶,一天能采十来斤,有几十块钱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很好的。”
今年以来,永新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围绕“一镇两带八基地”发展战略,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三会河至古剑山”“清溪河至紫荆山”农旅融合示范带发展,目前已发展梨子、花椒、红梅、柑橘等特色产业。石坪村作为全区乡村振兴重点村,经过多年的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盈利达100余万元。
提及未来发展,永新镇党委书记刘剑表示,一是争资做强梨产业,邀请市农科院的专家到现场指导梨树换种,争取产业资金逐年改造梨子的品牌,提升永新梨子的品质,保证梨农和集体经济的收益。二是持续举办梨花节,推出系列趣味活动,深度挖掘梨文化。三是加大推广梨品牌,建成以梨子为主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提升现有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记者手记: 以梨为媒,永新镇依托万亩梨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小小梨花、梨子,成就了大产业,这也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更多思路。
文/记者 涂萍 廖静 实习生 穆亭伟 图/记者 廖静 摄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03/22/content_454431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