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有关记载(翻拍)
祖国统一,大势所趋。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有一位叫池有桂的綦江人,在福建任职时,面对台 湾“民变”苗头,毅然渡过台 湾海峡,化解战端,让人惊叹。
罕见六人墓
2月27日,笔者一行在永新池氏15代嗣孙池祥绪的指引下,来到长田村与罗家村交界处的龙塘溪,探究池氏古墓群。其中两座古墓高近5米,宽分别超11米、9米,修建时间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和十九年(1839年),均为山字殿顶六重檐结构,兼有客家原乡圈椅墓和四川特色土冢墓的墓葬形制。
最大的一座古墓,墓牌正中顶匾上阴刻“池氏佳城”四字,最为显眼,右边两匾文字依次为“金鱼”和“碧水流香”,左边对应部分风化严重,除“青山■■”外,文图均不可辨认。花草鸟虫鱼人物等20多幅阳刻图案镶嵌在各处匾柱,栩栩如生。特别是中间那幅长2米多的镂空精雕双龙戏珠,宝珠与他处风格迥异。有说像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给人冉冉升起的希望。也有说是一颗熊熊燃烧的火球,象征着创世启蒙。笔者结合此处叫老虎岗地名,野生动物皆怕火的特性认为,古墓建造师因循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的哲理,雕刻火球状的宝珠压制老虎的淫威,池氏辈辈代代得以安身的良好寓意。另有“龙蟠虎卧人俱杰,凤举鹏飞地亦灵”和“天恩浩荡承三锡,地脉滋培荫一堂”两幅墓联。虽然碑文风化严重,但从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拔贡生、后部选山东东平州州判的池发源撰写的墓志、碑文及墓联中可辨识的“宦於闽卒於署,享寿四十八岁,道光元年(1821年)■扶柩归里”“福建武平县事池公讳有桂”、“诰封武德骑尉奉政大夫池公讳之海字腾龙”“池公讳有李字廷芳”等200余字推测,是池有桂与父亲池之海、母亲邹氏及长兄池有李夫妻等6个人的合葬墓,距今约200年。
笔者一行还在墓地附近发现躺着两个头部不知去向的石人,分别高约1.8米、1.7米,从较小的石人披着铠甲且上身侧扭的风格推测,原本还有两个石人与此对应。加上六人合葬规制及石狮等,在綦江地区非常罕见。值得一提的是,据笔者翻阅清《綦江县志》《四川綦江县续志》,发现其中一个墓主人池有桂真不简单。
舌战总督府
“大人,据线人来报,有台商抱团,针对外贸生意人,索取高利。”
“大人,区别对待,易引事端,不是好事啊。”
“大人,关键还不只一伙人这样干。”
“大人,他们还结党连群。”
“大人,他们还争夺地盘!”
“大人,放任下去,就是聚钱拜会。”
“大人,这是要谋逆啊!”
“大人,林贼余党,死灰复燃啊!”
“大人,天地会的教训,不得不防啊!”
……
嘉庆后期某一天,闽浙总督府上人来人往,幕僚七嘴八舌,乱成一锅粥。
“资金有组织地靠拢!这可是反叛的预兆!这些台商究竟要干什么?”总督大人想到这里,倒吸了一口凉气。
据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 湾发生林爽文“民变”。清廷派军四万,费时一年零四个月才予平定。这一功绩虽被乾隆HD列入“十全战功”,但毕竟才过去30来年,如果台 湾再生叛乱,处置不好,这个福建总督轻则革职,重则脑袋搬家。
怎么办?大家都想不出一个好办法。照着《大清例律》,立即查办,缉拿归案,谋反重处,总没得错吧?
“大人,可听下官一言?”总督正准备布置福建布政使司即速办理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原来是曾经做过他随从辅官,后外放知县的四川人池有桂。这天,他回来联络感情,恰巧碰上。
“大人,商人重利,抱团垄断,并不能证明其一定谋反。”其实这个道理,总督明白,身边的幕僚也都明白,只是谁都不愿意去承担这个风险。
“大人,人命大于天。跟风的是众多小商贩,还有的甚至是被豪商裹挟。并非本意啊!”池有桂展开游说。
“大人,如果那些跟风做小生意的,却被连累‘谋反’,我们于心何忍啊!”池有桂毕竟是个读书人,骨子里的仁慈之心,溢于言表。
“大人,如果你不放心。就派下官去台 湾走一遭,仔仔细细了解个透。”池有桂看没人反对他的发言,总督也没有阻止他说下去,便继续说道,“如果真有谋反迹象,再缉杀不迟。”
既然池有桂把这层窗户纸都捅破了,旁边的人怎么会不顺水推舟送个人情,把这件棘手的坏事往好的方面引导呢?
总督是何等聪明的人,加之他对池有桂忠贞人品的了解,就让这个足智多谋的干才先去打头炮吧,“来人呐,给池县令备船,送他渡海巡台!”
池有桂确实有两刷子,到台 湾后深入涉案台商,敷陈其事、晓以大义,谕以HD恩威。如此一来,见利忘义的结党台商也不敢拿全家性命来开玩笑,即刻作鸟兽散。
史书有记载
以上就是202年前的清嘉庆年间,綦江古人池有桂单骑台 湾化战端的故事。据清《四川綦江县续志》记载:池有桂……闽俗多悍戾,有桂所至,有政声。会台商以重取洋商行息,各结党相持构变。台 湾承林爽文海氛之后,总督欲陈兵剿之。有桂请单舆往抚,众为解散。
据笔者了解,洋商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外国来华贸易商人,是鸦片战争前对厦门、广州等处专营对外贸易的洋行商人的简称。
当时的台 湾,正值林爽文叛乱平息不久,总督府自然草木皆兵,众议大兵进剿,扼杀于萌芽状态。
池有桂心里明白,战端一开:地不分南北,满目疮痍;人不分老幼,生灵涂炭。谁忍心子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所以他主动申请,单枪匹马前往台 湾化解危机。
再看《綦江县志》,“池有桂:附生,捐贡,分发福建。历署分州,实授建宁府建宁县县丞。”《四川綦江县续志》,“池有桂……时闽督孙尔凖吏治严峻,见有桂丰度俊伟,饶才干,命巡捕军门,理词务。遇事多所建白。寻补崇安县县丞,调上杭县、丰市,历署永春州盐捕、州同,武平县知县。”
这两条记录的大意是:池有桂,虽然是以捐贡资格去了京师国子监读书,但他读书表现好,毕业后分发到福建当了县丞。后又遇到了贵人,闽浙总督因池有桂办事能力强,把他调到身边当了主管讼词的随从辅官,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得到总督赏识的池有桂,从此官运亨通,也立下了“单骑台 湾平战端”的卓著功勋!遗憾的是,天妒英才,他即将调任到条件更好的南靖县任知县,却猝然死亡。
不过,前述记载时任闽浙总督是孙尔凖。据相关史料,孙是道光五年始任,其时池有桂已经去世6年。笔者怀疑出错原因是道光五年编县志时,闽浙总督系孙尔凖有关。
“巷陌犹在,绿竹晴空。旧影可寻,魂出春风。岁月如波,淘尽英雄。”有文史爱好者慨叹,“池有桂无愧为‘政从宽大’的清代基层官员代表,是綦江输送出去的杰出人才。”
文/通讯员 杨友钱 图/通讯员 杨友钱 提供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03/09/content_4543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