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条措施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綦江推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10条工作措施。
1、信用数据“一张网” 依法依规全量归集各类公共信用信息,其中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上报率、合规率、及时率均达100%。
依法归集水、电、气、社保、纳税、公积金、仓储物流、知识产权等特定信息,形成全面覆盖各街镇各部门、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一张网”。
2、信用信息“一键通” 建设覆盖社会各类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各部门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信用信息一网通查、一键搞定,打造信用平台样板。
3、信用报告“免费用” 政 府统一采购,免费为辖区内企业提供信用报告。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信用中国(重庆綦江)”网站“一站式”免费查询下载使用公共信用报告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信用报告。
4、信用承诺“全覆盖” 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开展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市场主体主动公开、行业自律、审批替代、信用修复等信用承诺,将信用承诺作为实施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及信用修复等事项的依据,将履约践诺情况作为表彰奖励、评先评优、资质评定的参考,做到承诺事项全覆盖、承诺主体全覆盖、承诺内容全跟踪。
5、诚信主体“不打扰” 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知识产权、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结合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守法诚信主体少检查不打扰,对违法失信主体密检查强监管,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精准便利的服务。
严格按照《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依法依规实施信用联合惩戒,清单之外不惩戒,维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
6、信用修复“不再难” 信用修复前置,在下达行政处罚通知书的同时向企业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宣传信用修复政策、渠道及流程。
建立失信企业数据库、设置信用窗口、举办企业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班,主动提醒、指导帮助符合修复条件的对象开展信用修复,提供“管家式”信用修复服务,减少行政处罚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7、信用融资“更高效” 建立首期3000万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对辖区内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实体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大力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银税互动”、信用村镇试点等信用贷款,助力企业发展。
大力开发“中标贷”“电力贷”“园区贷”等特色信用融资产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8、信用红利“更广泛” 持续拓展“信易游”“信易阅”“信易行”“信易租”“信易批”“信用+招投标”“信用+履约担保”“信易+教育”“信易+医疗”等系列信用应用场景,创新便民惠企举措,加大对诚信主体激励力度,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信用红利,提升群众信用获得感,营造“信用有价值,守信有力量”的良好氛围。
9、信用助农“更精准” 制定《綦江区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赶水镇、郭扶镇草蔸萝卜产业为试点,归集五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信息、生产经营数据及部门涉农信用信息,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开发“萝卜贷”“辣椒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精准助力乡村振兴,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推动全区涉农信用体系建设。
10、信用分析“更智能” 建立信用信息监测分析系统,利用“信用大数据+”发展路径,围绕营商环境、招商引资、产业地图、社会治理等开发特色应用场景,深化信用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关键人群的应用,利用信用大数据支撑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提高政 府科学决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风险防范等能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 杨莹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0/2022-02/11/content_454244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