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记】一块初具雏形的红色根据地——津綦习边区根据地的筹建及叫停
1947年至1949年春,綦江地下党组织按照上级要求,以地处津(江津)綦(綦江)习(习水)边区的綦江中峰乡(现中峰镇)为中心,依托当地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地理条件,积极筹备创建津綦习边区武装根据地。经过发展,至1949年春,已控制该乡部分机关、大部分保级政权以及邻近该乡的部分保甲组织,掌控武装250多人,为建立武装斗争根据地做好了充分准备。1949年春,川东临委要求停止执行武装斗争计划,所掌控武装力量转为做好“迎接解放 配合接管”工作。
党组织在中峰迅速发展 中峰乡位于大娄山余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平均海拔700多米,距綦江城区40多公里。这里属高山地形,山溪相间,林木丰茂,物产丰富,人民勤劳。
大革命时期綦江党组织遭到破坏后,一名中峰籍的共产党员回乡隐蔽,暗中向知识青年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为党组织的建立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綦江党组织的恢复,中峰籍的知识青年曹曙中、张天午、杨尘、张仿陶等,先后在綦江城区、渝黔重镇东溪加入党的组织,分别以教书、经商等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由于綦江城区、东溪镇反动势力强大,敌特众多,党组织的发展和活动受到很大局限。
曹曙中、张天午等认真分析了綦江敌我斗争形势,认为中峰地处边远山区,反动势力控制比较薄弱,农民受压迫剥削甚深,易于发动组织。如果在中峰建立新的活动据点,既便于贯彻落实“皖南事变”后党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也利于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他们便将想法向党组织作了汇报。
时任綦南工委书记李治平、綦南工委组织委员兼綦江县委主要负责人周平完全赞同他们的想法,并决定将主要活动于东溪镇的东溪特支党员,从1945年秋转移到中峰开辟新的据点。随后撤销东溪特支,成立中峰特支,任命曹曙中为书记,张天干为副书记,张仿陶、杨尘为委员。
曹曙中、张天午、杨尘,这三家的弟兄多年在本地、外地读书或教书,在中峰有不少师生、亲友关系。曹曙中1941年曾担任过中峰乡中心小学校长兼副乡长,其二哥曹德仁在地方上也有一定声望;张天午、张仿陶几兄弟在中峰亦有一些名气,特别是张天午曾在东溪镇作过中心校校长的经历,回到乡里很受尊重;杨尘热情乐观善交朋友,群众关系很好。
当时中峰乡有三派势力,一派以乡长龚治国为首,这派善于和稀泥,与各方面关系都不错;另一派以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大地主、中统特务李西成为首,这派十分反动;还有一派以地主知识分子潘绰容、程俊逸等为首,企图与李西成争夺地方权势,新立山头。根据上述情况,特支决定争取利用潘绰容、程俊逸一派,中立龚治国一派,集中力量打击李派势力。
1945年秋季,正值綦江国民党乡、保政权选举时期。刚刚回到中峰的曹曙中、张天午等,决定利用选举发动群众,开展“合法”斗争,控制基层政权。他们主动联络潘绰容、程俊逸等人,商量成立“交友”性质的社团“健行社”。曹曙中、张天午的想法,正中怀有野心的潘绰容、程俊逸之意,随即在永新场潘家院召开筹备会议,讨论建社章程,协商共同提名中峰各保保长、副保长、保民代表候选人名单。特支动员一些家庭贫寒、思想进步、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的小知识分子参加“健行社”,并将他们推荐为竞选候选人。
“健行社”成立后,中峰特支又邀约进步青年杨仲儒、曹德仁等人,分别在该乡第8保、9保、10保等处,利用认亲戚、交朋友等各种形式,又组织建立了“峰青社”“乐坪社”“忠义社”等群众组织,团结了一大批小知识分子和农民。成立的这些组织,成为宣传我党主张的重要平台,也为培养发展党员奠定了群众基础。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活动,特支推荐提出的候选人,基本实现了意图。曹曙中还经乡里知识界人士推荐,被任命为中峰乡中心小学校长,把原校长李亚伯(李西成之弟)挤下了台。
1947年秋,国民党举行第二次乡、保政权选举。李西成不甘心上届竞选的失败,在认真分析失败原因后,也仿照“健行社”成立了“同乐社”。李西成自任社长,先后纠集起各保伪职人员和地方封建势力近100人参加,与“健行社”对峙开展竞选。
针对李西成的图谋,特支安排张天午以上届保民代表身份打入“同乐社”,还担任了副社长,进而掌握了该社内部活动情况。同时,特支充分利用我党控制的保甲政权,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动员选民支持我党推荐的人选。
此轮选举,由于我党准备充分,获得重大胜利,全乡11个保我党推荐参选获胜的就有9个半保,张天午竞选副乡长也获得成功。同时,毗邻中峰的太平乡、高青乡、蔡家乡、清平乡等保长竞选,各乡也都有获胜的。
随着特支工作的深入开展,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于有大批党员和革命群众掩护,1945年下半年起,上级党组织领导人李治平、周平、向天培、胡晓风、谢予等较长时间驻扎中峰,以教书为掩护,领导开展党的工作。
1946年下半年,上级党组织为了加强领导,将中共綦江县委改为津綦特支,负责江津、綦江两县党的工作,向天培担任书记,中峰特支改为津綦特支直属支部。 津綦特支成立会址 津綦习边区工作委员会成立会址(中峰镇新庄村李家塝)
1948年冬,中峰党员人数已发展到80多人。从成立中峰特支算起,经历了从特支到直属支部、中峰区委、中峰特区委的演绎。1949年8月,中共綦江中心县委成立时,中峰特区委已发展到下属区委3个、支部17个、党员250多人。
掌控的武装力量不断扩大
中峰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中峰素有敢于斗争的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我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数百人,就曾集结在中峰进行过训练,后开赴綦江城区攻打军阀郭汝栋的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南方局派到渝南中学(校址綦江区永新镇)工作的党员,也曾到中峰一带勘察地形,宣传抗日主张,准备在中峰一带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的快速发展壮大,更为开展武装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峰党组织建立后,也一直就有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准备;綦南工委周平、綦江县委向天培等负责人,对以中峰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也一直就有明确要求。
1946年初夏,周平带领张天午、杨尘等,专程前往毗邻中峰的綦江高青乡,江津蔡家乡、四面山乡,习水坭坝乡、寨坝乡等地勘察地形,并把中峰—綦江,中峰—白沙、中峰一四面山,中峰一习水各处的交通、河流、山脉、场镇等制成“津、綦、习边区地形图”,详细标出大路、小路、高山、平地、关隘、渡口等要津,还测算了各处之间的距离里程。
1947年3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后,綦江进一步加快了开展武装斗争步伐。1947年冬,向天培在中峰主持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决定成立“津、綦、习边区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开展武装斗争的领导班子,其中向天培任书记、张仿陶任副书记。
津、綦、习边区工委成立后,广泛发动党员筹集武器弹药等战斗物资,响亮提出了开展“党员一人一枪运动”。工委要求,凡是保政权已为我党掌握的,要有计划逐步调换保丁,把党员与积极分子安插进去,直接掌握枪枝,实行“枪换肩”。当时中峰第1保有步枪20多支,共产党员刘禹高当了保长,就将保队副、班长及壮丁全部作了调换;第10保有步枪16支,共产党员曹成模当了保长,也将枪支安排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掌握。
以中峰中心校校长身份为掩护的党员曹成相,将该乡乡队副李绍尧发展为党员,实行单线联系,掌握了部分武装。随后我党安排党员杨自立打入乡公所警察队当班长,控制了一个班的武器。不久又在乡警察队发展了2名党员,控制了该队的部分力量。就这样,乡公所的枪枝弹药基本上都被我党掌握。
至1948年底,中峰全乡总共有长短枪300余支,这时已被党组织直接和间接掌握的就有250余支,各保相关弹药物资等几乎全部进入我党手中。如果加上中峰区委所属江津境内铜鼓坪支部和叶家坝支部控制的枪枝,总共已超过300支。
对于斗争经费的筹集,党组织要求,凡有工资收入的党员原则上拿出70%的工资交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并根据党员家庭经济情况,号召捐款捐物,帮助购买电台和枪支弹药。其中张仿陶、杨仲儒、曹德仁几人就捐献稻谷80石(每石350斤),曹曙中捐献法币150万元,张天午、杨尘各捐了两个月的工资,此外周孟常也捐献稻谷20石。
杨仲儒受组织委派,专程到江津军工被服厂秘密联系购买枪枝弹药。杨仲儒以保上自卫需要,提出购买步枪20支、子弹1000发,交货时间、地点、价格本已谈妥,但对方认为购买如此众多的枪支弹药,肯定系为匪抢人,提出参进两人到中峰入伙分成。虽然杨仲儒再三解释,但对方始终不信,致使此次购买未能实现。
随后,党组织安排曹曙中、张仿陶再到四面山详细察看地形,做好武装斗争的充分准备。同时派出张天午到贵州遵义准备建立新的据点,届时策应中峰武装斗争的开展。
为了学习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上级党组织安排向天培外出赤水、古蔺参加游击斗争实践;派出胡晓风前往合江,借鉴游击斗争经验。1948年11月,上级党组织要求綦江着手筹组开展武装斗争的领导班子——“津、綦边区委员会”。
綦江一面筹组领导班子的建立,一面派人与江津柏林、四面山一带的党员联系,搜集情报,听取意见,共同研究开展武装斗争的具体计划。
半秘密半公开的武装斗争
1948年底,上级党组织指示以中峰乡为基地,开展小型武工队活动,于是半秘密半公开的武装斗争随即展开。
此时已由中峰直属支部更名的中峰区委要求,如果斗争能在中峰取得胜利,就以中峰为中心向四周扩大;如果不能站稳脚步,就向江津四面山和贵州习水境内转移。
1949年春,川东临委在江津刁家联络站召开“刁家会议”,会议鉴于解放战争快速发展的形势,决定綦江停止执行武装游击斗争计划,所保存和控制的武装力量,转为开展“迎接解放,配合接管”工作。
按照“刁家会议”精神,外出学习武装游击斗争经验的向天培、胡晓风等,先后由赤水、古蔺、合江回到中峰。
创建武装根据地的斗争计划虽然停止,但我党利用所掌控的武装力量,与敌人进行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
1948年春,綦江县特委会特务王浪波、张济良等窜到中峰调查共产党人,我党利用所建立的情报网络和掌握的武装力量巧妙应对,这些特务明知有共产党的活动,但也无可奈何,最后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峰乡前后发展党员250多人,有的在斗争十分活跃,但也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在抗丁、抗粮、抗捐的“三抗”斗争中,由于有武装力量作后盾,中峰乡也搞得轰轰烈烈。在抗丁方面,凡党员掌握政权的保,大都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进行对抗,或在必要时付点钱冲抵抓丁任务。在抗粮斗争中,更是搞得有声有色。1945年以后,公粮欠交数额逐年扩大,其中第10保1948至1949两年均未交过公粮。而在抗捐上,针对国民党捐税繁多、物价飞涨的现状,我党发动群众采取迟交、少交、不交的办法应对,县里来人催交,我党掌握的保就安排保丁带到地主豪绅家去。
1949年11月解放前夕,上级组织指示,为了预防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应对敌人溃逃前可能制造杀人、放火、投毒、爆炸事件,以及溃军抓丁、拉夫、抢动、强奸等行为,要求各地切实维护社会治安,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峰乡的大垭口、小垭口等,地处綦江通往江津的要冲,綦江城里的政要如果逃跑,很有可能经过此地。中峰特区要求各个支部,抽出壮丁中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武工队”,打着各保丁队的名义,在各处关隘设防,组织密集巡逻戒备。
特区要求,如果入境敌人数量不多,有把握吃掉的就坚决吃掉。如果敌人数量大,可利用高山悬岩和茂密森林等有利条件,把握时机打击迟滞敌人,千方百计保护群众安全。
1949年11月27日綦江城区解放当天傍晚,党组织获悉綦江县伪警察局长张绍骞带领警兵10余人逃到中峰,住在第11保大地主高华国家中,正密谋策划负隅顽抗。特区立即组织力量与张绍骞交涉,张绍骞慑于当地强大武装的力量,只得留下部分枪支悄悄溜走了。
綦江解放后的第三天,中峰特区委便安排接管了中峰乡公所伪政权,成立了“中峰乡人民解放自助委员会”,组织30多人的武装力量维持社会治安秩序。随即,新政权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组织运送粮食、柴草前往綦江城区,支援过境解放大军。
1949年12月初,中峰特区组织40名武工队员,由周乐山、杨仲儒任正副队长,随带武器进入綦江城区参加接管工作。武工队先后接管进驻县政府、法院、警察局、民众自卫总队部等敌伪机关,还担负了“綦江县人民解放自助委员会”和城皇庙粮库等重要场所的武装保卫任务。一些携枪逃跑的伪民众自卫队员,经过武工队宣传教育,也重新回来缴械投降,均由武工队一一登记接收。
1949年12月20日綦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新建立了警卫营,中峰派出的武工队员,陆续分配到各机关单位,开展巩固新生政权的工作。
记者 刘克洪
来源:大美綦江 https://h5.cqliving.com/info/detAIl/75869065.html?cid=75869065&f=20&sp=source_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