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久前的周末,大学好友结婚,也就是同一天,得知另一个好友离婚了,真是惊掉下巴。跟朋友聊过之后,不禁思索,我们这代人,到底想要的是怎样的婚姻?
作为一个未婚者,妄图探讨这个问题似乎有点盲人摸象。但婚姻本就复杂,旁观者未必清,倒是可以提供一些供人思考的方向。
我的这个离异的朋友A,是初中时就认识的好友。人生未到而立,便已完成了结婚、生子又离婚的一整个大动作。我感到惊掉下巴的原因,主要在于春节时见面还是嬉笑恩爱,再通消息时,竟是分道扬镳的结局。我在惊叹之余更多是惋惜。
问及A个中缘由,没有什么狗血剧情,惊天大瓜,就是性格不合,天天吵架,终至和平分手。其中细节,她亦不愿多谈,我也不好再多置喙。
我很清晰地记得,她两年前结婚我和另一个好友跨省去当伴娘,其中的不和谐已隐隐有端倪。当时已经有孕在身的A带着我们这几个外省伴娘去吃饭,席间她男友给她打电话,她很不耐烦地说:“你管我在哪,你就说什么事吧。”我了解的A,为人并不张扬跋扈,之所以口气不好,一来是筹备婚礼的确是个让人疲惫不堪的事情,二则是她对感情中“自由”的界定,相当于是“我不需要随时向你汇报行程”。
另一件小事就是20年的春节时,A夫妻二人带着孩子在娘家,我们见面一起玩。A带着孩子,结果玩半道发现孩子连尿不湿都没穿。A说她以为她妈给穿了,也顺道跟我们吐槽了自己妈妈不愿带外孙,都是婆婆在打理之类的。
我能大致描摹出A的男友的家庭状态,做生意的家庭,条件不错,有点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的“传统”家庭。这样的家庭,多数的状态是:只要你能生出儿子,那你就是家里的“功臣”。而我的朋友A刚好生出了儿子。
我作为旁观者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受到的宠爱,两人认识不久A就住到了男友家,男方几乎开启了“包养”模式。婚后生娃,也是几乎不做什么家务,孩子有老人帮忙带,工作一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男方家里提供支持开过店,因为不够坚持也不了了之。
所以我一度十分认可A的这段“姐弟恋”,虽然男方家庭有点封建思想,但是对她够好,条件尚可,两个人也是自由恋爱的结合,还要啥自行车啊?
但是走到今天这个局面,就像前文说的,一切都有端倪。A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东北独生女,自然受不住被钳制的生活,男友但凡多过问了,肯定会引起A的不满;A自由洒脱的行事准则,自然也会让有点大男子主义的男友感到不快。“你吃我的、住我的、孩子也是我家带,怎么我还没有话语权了?”这种内心滋生的不满情绪堆叠起来,就会变成无尽的争吵。
A说,我俩最后就是三言两语就开始吵架,他总说我幼稚,我根本不能张嘴说,我说什么他都说我思想不成熟。
我表示惋惜,惋惜的是在我看来很甜蜜的一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分崩离析。
但是,性格不合,又似乎真的无解。
从我身边观察到的现象,现在逐步步入婚姻的90后这一代,对婚姻的态度大抵是开放很多,心态也相对平常。用我们东北的“俗语”说,就是“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离开谁还能活不下去咋的。”这其中有计划生育政策、义务教育普及等背景影响,让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产生了与上一代人几乎是天差地别的思想差距。
这种差距,也几乎造就了高离婚率。年轻人的离婚理由,在上一代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在我们同辈人看来,确乎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到底想要怎么样的婚姻?
从门当户对的“硬件”条件过渡到更注重“性格”条件这种内化的精神层面,我们想要的婚姻似乎更符合“不将就”这个说法。
什么是“不将就”?大抵就是,传闻中的“琴瑟和鸣,高山流水”吧。
但婚姻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鸡飞狗跳。过于理想化的婚姻,连电视剧都很难让人不出戏地呈现出来。恰如《爱在》三部曲,一切美好都在恋爱期,婚后生活里,再“琴瑟和鸣”的两个人,也要面对柴米油盐、出轨猜忌、无言相对。
这大概就是,生活赋予婚姻的荒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