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蔸萝卜的历史
赶水草蔸萝卜种植历史悠久,因其形似当地的一种以稻草编织手工艺品“草蔸”而得名。赶水草蔸萝卜的发源地在赶水镇铁石垭村8社(原玉荷村2社,小地名蜂桶岩处),发明人穆氏家族,现年78岁的穆贤荣老人是赶水草蔸萝卜的第九代传人。
据穆贤荣老人回忆和当地人证实,从前,穆氏家族与当地人种植萝卜没有两样,他家更善于编“草蔸”(稻草纺织手工艺品),当作凳子使用。有一年,穆氏祖上将草蔸放入粪池浸泡,一年之后,将草蔸埋入事前准备好的萝卜窝里,种上当地萝卜。当年就喜获成功,长出的萝卜个大、色白、细嫩,形状似草蔸。
随着草蔸萝卜发明,名声雀起。清朝年间被地方官员闻讯后,派员来穆家实地调查,如获至宝,组织力量。精选后背往赶水码头(现铁索桥)上船,送往北京作为朝庭贡品。据传说,皇上和朝庭的文武大臣尝了赶水草蔸萝卜之后,赞口不绝。一些文豪墨客挥笔写下了“头戴翡翠冠,外披彩霞衣,身如洁白玉,根似人参须”。对赶水草蔸萝卜大加赞誉。
解放后,赶水草蔸萝卜受到各级的关注,1953年由玉荷村穆家种植的萝卜获綦江县和江津地委地方土特产称号。1958年由玉荷村选送的草蔸萝卜(单个重20余斤)获重庆市专项奖,1959年被四川省列为地方土特产。
四清时(即1963年),时任赶水区四清工作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54军军长兰亦龙曾多次带领工作团和区的领导到玉荷村视察草蔸萝卜,并到穆贤荣家中看望。作为“四清教育”的伟大成果,选送10个大萝卜(约200斤)到省、市参展,分别获得四川省、重庆市奖励,被省、市两级再次列为地方土特产,时任玉荷大队支部书记的牟德全参加省、市表彰大会,受到省、市领导的接见,并获得四川省人民ZF颁发的大红奖旗一面。
获奖后,被重庆市ZF和重庆警备区确定为冬季蔬菜供应点。从1964年至1966年,每年冬季,市ZF和重庆警备区派车到赶水玉荷村购买草蔸萝卜(价格比其他萝卜高出好几倍),直到1967年因文化大GM而终断。
获奖后,省、市、县组成联合考察组,实地到赶水玉荷2社考察草蔸萝卜生长情况,将玉荷2社作为草蔸萝卜制种单位。时任村支部书记的牟德全任制种组长,选定穆贤荣、赵福前等人专门负责制种,在2社(小地名:蜂桶岩)落实约5亩地为制种基地。每年制出的种子由区、乡派员到现场采收登记分装交区供销社,再分配各地加以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