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兴在哪里?
历史上的乐兴曾经是……乐兴公社、乐兴乡、乐兴镇,2001年6月撤销乐兴镇并入三角镇。现在是三角镇乐兴村。
乐兴场有一座清代建的字库塔,而且字库塔还建在河边,这是为什么呢? 近日,记者自驾到乐兴场寻找字库塔的秘密。
◎乐兴场位居深山
乐兴场建在南北走向的斜坡石梁上,随坡度逐步上升,长约两公里。
乐兴场位居大山深处,和众多的老乡场一样,既有老街老建筑,又有新街新楼房。
乐兴车站位于乐兴场的十字街口,也是乐兴场的中心区。车站东边是永兴街,西边是乐兴街。中心区就是乐兴场经济商贸中心。一、四、七是乐兴的赶场天,每到赶场天,街上就会人来人往,买卖声此起彼伏。綦江和巴南两地村民在这里进行农副产品
交易,很多城里人也自驾到此采购土货,非常热闹。
记者自驾到乐兴场采访这天,因为不是赶场天,街上行人稀少。明亮亮的阳光照在街面上,人影被阳光斜照在街上,再加上有些凌乱的建筑,有一种遥远空灵的感觉。
记者将车停在十字街边的空地上,恰好看见街边一商店前有两位老人在一起聊天。
记者忙向他们打听字库塔在哪里。一位罗姓老人很热情,起身给记者带路。
走过十字路口,再从两栋民房中间穿过,记者跟着老人来到了河边。说是河,其实河宽不到两米。上面搭了一块水泥板作桥。罗大伯说,这条河古名叫龙角溪,从巴南区那边的陈家镇石桥铺村流过来,是通惠河的上游,最后流入了綦江。
◎为什么要建字库塔
记者要寻的字库塔就在龙角溪边上。字库塔建在一块巨石上,塔身是石质结构,坐北向南,占地约4平方米。库身成六边形,六级楼阁式,层层上收,通高约10米。库内空心,里面有石梯供人上下。
第三层有一神龛,刻有一对联:“河中施法雨,库外覆慈云”。
第五层有一石窗,库顶为六角攒顶尖。
第四层后背雕刻有一个“福”字,同层一面石碑上的文字记载了修建字库时出资人的姓名,还有一面石碑上是当时自称“叶竹山人”名王世容撰写的库序。
库序上半部的字迹已无法辨清,但从可阅的文字中,可以知晓建库的基本情况。从字库的建筑风格和残存的刻字看,这座石塔是清代的建筑。
古人建字库塔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今年72岁的罗大伯是土生土长的乐兴人。他告诉记者,古时候不但有字库塔,还有惜字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圣迹亭、文风塔。虽说建的形状和称法不一样,但目的和意义都是爱惜文字。
传统文化中有“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的观念。古时候读书人废弃的字纸不能随意丢弃的。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以,凡是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照管,有专门的礼仪,还有专门的场所。字库塔就是焚烧字纸的一种设施。
◎字库塔为何建在河边
那么,这座字库塔为什么要建在河边?
罗大伯介绍说,听乐兴场的老一辈人讲,过去的乐兴场上有几家私塾,学生在学堂读书写字,居家练习书法都会留下大量的字纸。没有建字库塔前,大都是乱抛乱弃,或就地焚烧了。同时,乐兴场是綦江与巴县交界处的重要商贸集镇,来往商客多,茶楼酒馆热闹,也滋生了打砸抢等不良社会风气。有人认为,乐兴场不良风气产生的原因就是不尊重文字,激怒了圣人。
乐兴人认为必须建一座字库塔,规范废书字纸去向,才符合社会风范,才能让乐兴社会风气纯正。大家探讨后决定在龙角溪边的石梁上建一座字库塔。
从字库塔现存的刻字上解读,募捐建字库塔贡献最大的是杨子成、李昌明二人。从残存的序文中得知:建字库的匠师是牟联升。
罗大伯说,字库塔建在河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字纸灰入小河,顺江河之势,让字纸灰一路通畅,送达江海,也寓意着乐兴场和谐平安,居民安家乐业,商业繁荣昌盛,乡风文明社会进步。也许,这才是将字库塔建在河边的真正原因。
时光荏苒。100多年过去了,乐兴字库塔仍然耸立在龙角溪边。它见证了乐兴场的兴衰,更收藏了岁月故事。如今,陪伴它的除了塔下的龙角溪,还有与它“肌肤
相亲”的陈旧楼房。楼房把塔隔在了主街外,街上的居民和过往的行人已很难想起它的存在。目前字库塔是我区一处文物保护单位。
◎老乡场留下人文记忆
由于老街在一条石梁上,东侧又是临河而建,受地基的限制,老街民居建筑独具川东吊脚楼特色。乐兴场的老街在新场上尽头,老街呈弧形,青石板铺路,两边是居民住宅或
商铺门店。现存的几间老屋,保留着清代的建筑风格,木质结构,一楼一底,二楼上的木质干栏很有特色。老屋已经没人居住,大都标有“危房”字样。
更多的住房是新修的钢筋水泥小楼房。街道很干净,许多住户都在自家门口栽了三角梅等植物,给人清新雅致、生气蓬勃的美好印象。
老街门牌号上写的是:陈家街。也许这里就能找到老街最初的历史。
在一间老屋处,两位女孩正在拍照,女孩穿一条淡雅的连衣裙,手里捧着一本书,这样的画面就是画家笔下常常出现的“老街印象”。女孩与老屋,老墙与连衣裙,一种时空交错感,在老街里散发着淡淡的、说不清道不明,却又那么的清新、亲切、真实,只有置身在老街才有的感觉。
老街尽头,一群老年人围坐健身器材旁。记者以为旁边的屋子是养老院,一打听,才知道这群老人都是老街上的居民。他们中最大的92岁,最小的63岁。他们的儿女都在外地
工作生活安了家。他们是熟悉的邻居,每天都要坐在一起聊天,即使不说话,坐在一起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撑。他们是一群留守在老街的人。
再往前,就是几级石梯。据乐兴人介绍,再往前几十米就是巴南的地界了,以前乐兴老街就是綦江和巴县交界处的驿站,老石梯处建有城墙和一道铁门,每天有人把守,晚上12点过后,大门紧锁,人不能进出。
老石梯旁有一棵大黄葛树,老乡说,它已经活了150多年了。坎下还有一棵更大的树。走完老街就登上了山顶,翻过山梁就到了巴南区。从綦江到乐兴场,其实就是在通惠河两岸行驶。
从地势上看,乐兴确实是一个深居深山的乡场。应该说历朝历代这里都是一个军事要地、商贸重地。即使是现在,这里虽然只是一个村级单位,但它的商贸流通仍然优于其他乡镇。
文图/记者 张学成
来源:綦江日报
http://qjszb.cqqjnews.cn/pc/202111/25/content_2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