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渡大桥的传奇故事
1973 年建的第二座北渡大桥 记者 张学成 摄
1950年3月拍摄的第一座北渡大桥(老照片翻拍) 通讯员 李红彤 摄
1938年建的第一座北渡大桥遗留在綦河上的只有桥墩 记者 张学成 摄
北渡大桥是老川黔公路(G210国道)上连接江津区与綦江区的主要通道,位于今日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横跨綦江河,贯通綦河东西两岸。北渡大桥因始建时地属原綦江县北渡乡而得名,是老川黔公路綦江境内北端的第一座大桥。该公路修建时,重庆属四川省一部分,故称川黔公路。
1938年建第一座北渡大桥
史料记载,四川省至贵州省的川黔公路始建于1935年,历时11年,于1946年2月正式通车。
川黔公路四川段(今天重庆境内)北起重庆市南岸区海棠溪,经巴县(今巴南)、江津,在原綦江县北渡乡花坝村进入綦江境内,由北往南贯穿綦江全境,在綦江南端安稳镇崇溪河“贵州省北界”碑处进入贵州,川黔公路在綦江境内长98公里。
当年川黔公路修建时,在綦江境内将公路建筑区域划分为:北渡—桥河—雷神店—盖石—东溪—岔滩—崇溪河6个工务区。
川黔公路在綦江境内,基本上是依綦河而建。民国25年出刊的《北洋理工专刊》第3期,刊载《指导修理川黔路工程工作报告》一文记载:“川黔公路綦江段“坡陡弯急,行车极感不便,依山沿河路段,上则土石崩塌,拥塞路面,下则斜坡护墙,倒毁不堪”,因此川黔公路的运输车辆行走困难。”1936年1月,国民政 府下令彻底调查公路情况并征集民工修整。
川黔公路綦江段设计有3座横跨綦江河的大桥:綦江大桥(即现在的北渡大桥),珠滩大桥和赶水大桥。但是因为修路时间紧和当时的条件所限,当时并没有建桥,过往车辆只能靠轮渡过河。
关于川黔公路上的北渡大桥、赶水大桥的建设,《綦江政协文史资料·第9辑》载文《川黔川湘公路修建始末》记录:直到民国27年(公元1938年)2月9日,重庆行营以行道字第758号训令,批准成立上述两桥渡工程处,负责两桥修建任务。北渡桥渡工程1938年2月16日动工修建,次年1月完成通车,投资42267元。桥体为石礅钢架木板桥,只能单向通车。
“在没有建成北渡大桥之前,车辆到河边只能用轮渡过河。”11月8日,记者在綦江河边采访时偶遇王之奇。家就住在古南花坝村綦河边的王之奇,指着河边尚留的轮渡码头遗址告诉记者,“当时公路就从对面通到河边轮渡码头。轮渡码头距北渡大桥有20米左右。”
今年66岁的王之奇是土生土长的花坝村人,以前他的父母就在綦江边当过搬运工。1938年建北渡大桥的时候,他祖辈还是建桥民工。王之奇曾听父亲说,北渡大桥建好后,尽管保卫森严,还是经常遭到人为破坏,三天两头就要维修,洪水季节綦江河水上涨,桥梁又被水淹,局部被损坏,就又要组织人力抢修。
1973年建第二座北渡大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川黔公路仍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人民政 府不断对川黔公路进行改造加固维护,北渡大桥也进行了多次加固修缮。
“我小时候还亲眼看见过北渡大桥被火烧的事故。”王之奇说,那时候因为桥面是木板,为了防水腐蚀,木板表面都涮了沥青,沥青是易燃物。那次火烧北渡桥是因为一辆运输货车在桥上发生了侧翻,油箱破裂,油倒在桥上造成的,汽车也掉进了河里。当时是傍晚,火光冲天,周围被照得通亮,他家离桥近,非常危险。虽然扑火及时,桥上木板仍然受损严重,差不多一个月都没有通车。
“当年的北渡大桥属于军管,桥两头都有岗亭,24小时都有军人持枪守卫。”王之奇回忆说,那时候的北渡大桥很窄,只能过一辆汽车,每天桥两头都有专人指挥车辆过桥。那时候叫北渡公路桥,行人是不能上桥的,河两岸的村民出行只能坐过河船。
“1973年,政 府在距北渡大桥约200米的地方,重新建了一座北渡大桥。”王之奇指着大桥说,这座北渡大桥的拱桥由钢筋混凝土浇筑,河里没有桥墩,一孔跨河两岸,桥长119.26米,高19.6米,车道宽7米,桥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沥青路面,混凝土栏杆,桥身负荷量为20吨。
记者惊讶于王之奇对桥的熟悉程度,王之奇说:“我在这里长大,经常从桥上过。”小时候,在王之奇眼里,北渡大桥就是綦江河上最美的风景。
1975年5月,新的北渡大桥建成通车,位于王之奇家旁边的这座老桥就停止了使用。
保卫北渡大桥惊心动魄
王之奇不知道的是,当年围绕北渡大桥还发生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川黔公路是战时陪都重庆和大后方连接国际大通道滇缅公路,以及西南抗战前线的重要通道。綦江也因为川黔公路贯穿南北,由一个川黔边境上的偏僻小县,成了抗战陪都重庆的重要战略屏障,抗战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而北渡大桥就是川黔公路上的重要桥梁。
据文史资料介绍,重庆解放前夕,国 民 党 残部想炸毁桥梁,阻止人民解放军从綦江进入重庆。以解放重庆为背景的谍战电视连续剧《风筝》里,就有两组讲述綦江大桥的故事,一组是讲述我方打入重庆军统内部的王牌特工郑耀先(代号:风筝),将情报交给中 共 地 下 党 员坚冰(代号),并驾车亲自送他到綦江大桥附近,要他跨过綦江大桥,将情报送到綦江党组织;另一组是解放后,我方为了证实代号风筝的地下党员郑耀先的真实身份,找到了已隐居贵州省的坚冰同志。坚冰同志当年被郑耀先送到綦江大桥附近时,正好遇到国 民 党 部队装了两卡车炸 药 来到大桥,企图炸毁綦江大桥,坚冰同志机智勇敢,还没等车到綦江大桥就引 爆 了大 桥,保护了綦江大桥。但他双耳被震聋了。这剧中的綦江大桥就是指的北渡大桥。
史料上也有记载,1949年11月25日晚,国 民 党 的宋希濂率残部溃退至綦江,下令当时的县保安警察中队许涤民派人到北渡大桥,待宋希濂残部逃过北渡大桥后,立即将大桥炸毁,以此阻挡解放军的攻势。宋希濂下完命令后立即带着残部逃离綦江。许涤民对 国 民 党 军队的所作所为早就深恶痛绝,已在暗中保护北渡大桥。于是,许涤民赶紧与 中 共 地 下 党 员联系,想方设法保住了北渡大桥,为解放军顺利进入重庆提供了交通保障。
解放初期,一些反动党团骨干、社会黑恶势力,不甘心失败,组织土 匪 暴 乱,企图炸毁桥梁,破坏綦江铁路线。綦江组织工人纠察队,配发解 放 军,配合解放军开展剿匪斗争,保护了公路大桥和铁路运输,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交通保障。
即将建第三座北渡大桥 光阴似箭,綦水汤汤。
王之奇已是花甲之年。如今,于1938年建成的北渡大桥还有2个桥墩遗留在綦江河上。王之奇每天开门就能见到桥墩,他甚至还向村里反映过,希望派人来撤掉这2个桥墩。王之奇说:“这2个桥墩的岁数比我还大,我天天看都看厌烦了,总觉得它破坏了河上的风景。”
“去年10月,市里来了几个专家考察桥墩,他们说这2个桥墩值得保护,还说桥墩见证了川黔公路的历史。”前不久,王之奇看见几个人在河边勘测,他上前打听才知道政 府要在綦江河上再建一座北渡大桥。“当时我就大胆地对勘测人员说,何必花那么多钱新修大桥嘛,完全可以在旧桥的基础上加宽嘛,这样就能少花很多钱。”工作人员告诉他,现在的北渡大桥受制于通行荷载低、桥梁宽度窄等因素,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交通的发展了。
“新桥修好后,老桥也要保留。这样就有3座北渡大桥了。”现在王之奇也觉得这2个桥墩应该好好保护,“三个不同时期建3座桥,从北渡大桥的建设,就能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城镇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王之奇对即将开建的北渡大桥充满期待。为了让记者更确切地看到即将新建的北渡大桥的具体位置,王之奇还驾车带记者来到北渡大桥下游约22米处。“新北渡大桥就建在这里,勘测员介绍说,新建北渡大桥全长137米左右。道路等级为二级公路标准,双向两车道。”王之奇说,这里正好是綦江与江津的交界处,公路旁边还立有一个界碑。
綦江与江津交界处有几家北渡鱼馆,王之奇说,可能以后到这里吃鱼的人会更多。
记者 张学成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1-11/11/content_453815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