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重善廉家风传承 新盛青岗沟张氏一族的家国贡献,远不止前两部分。在綦走之前的路途中,早就有了深刻认识。这里,再对这两人稍加详说:  
 (一)教化能宦张华庭  
 济字辈功名人物中的老大哥张济辉,綦江人称张华庭,以优贡生朝考一等资格签分贵州知县,以永从军务保花翎,补婺川,升补八寨同知,历署天柱、遵义、桐梓、仁怀、清镇、荔波、贞丰等州县及台拱厅同知。光绪二十五(1899年)升思南府知府,诰封朝议大夫,领四品衔。  
 其75岁时的书法作品联“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是其对侄儿子享的勉励,还巧合成了第20届世界读书日的宣传语。保存该联的巴南博物馆,还借此创意了“有福”文化衫,提升文旅形象。我们綦江,可不可以告他“侵权”?  
 结合我们“动徒步、静读书”的实践,可否修改为“无事多綦走,有福方读书。”只是不知道格律如何?期待关注、支持綦走的朋友们修正。  
 ![]()  
  
 张华庭在贵州任职期间,政声突出:  
 在天柱。苗、汉民族纠纷频繁,留下《劝民息讼篇》。离任之日,县人制“万民伞”饯送,并在县城附近紫云桥边立石碑,以志去思。时任贵州道易佩绅撰《民怀篇》宣传其突出政绩:  
 有怀忽触天柱县: 我与张侯未识面,只闻颂声县中遍。 此县由来号强梗,长官屡与民搆怨。 张侯代庖甫数月,民气驯柔如转换。  
 ![]()  
 在婺川。重视教育,以“五子登科”(光绪八年中举人五名,占全省50%)轰动贵州。在与皇 帝(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替身后人——申氏豪强的斗争中留下的“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典故至今仍广为流传。 ![]()  
 在遵义。撰书的县衙大堂联:  
 ——做官不要钱,于兹十年,国有恩何忍负,家有训何忍忘,岂必显背舆隋,稍着点罔利心机,即成俗吏; ——为人莫犯法,凡尔百姓,书宜读毋作非,田宜耕毋作匪,但得各安本分,尽学些正经手艺,便是良民。  
 人民公仆们,读起怕是五味杂陈。布衣百姓们,骂人心不古的时候,自问是“良民”了吗?  
 ![]()  
  
 仕途后期,张华庭因教案被朝庭当“替罪羊”而“开缺离职”,回綦在瀛山书院讲学。风头过后,朝廷拟改任云南井冈(现思茅)厅,推辞不就。宣统二年(1910年),与县人共同发起在考棚(今中山路小学)成立“綦江中学堂”,并亲书“中学堂”匾额,余生以教育家乡子弟,开化綦人民智为使命。  
 正如他89岁时的自勉联“鹤如相识来看客,月不须邀自到门”(现由三峡博物馆收藏),这要有何等的旷达心境,才能直抒出这般胸臆?  
 ![]()  
  
 (二)四好男人张先达  
 张先达,例贡,字德孚,号实斋。济辉、济煊父,济南、济贞、济康伯父。孝义武略,勤廉训育。 ——勇挑家庭责任。“年弱冠,父殁。念责无旁贷,遂弃书勤理其家,然有余。”  
 ——行善不惜本钱。“凡属义举,悉孳孳为之,不惜费。所尤难者:綦当同治甲子之岁,岁大祲,先达出谷千石,减时价三分之一粜之。递粜递减,籴于他邑。其贫而壮者,许以柴草易升斛,否则,直予之而无所取。如是者三年。” ![]()  
 ——竭力保卫家园。“黔匪杨隆喜构乱,距綦近。先达捐重资,倡练乡团。”1861年七月“粤逆石达开至綦,攻綦城急。先达命其弟先伟(济康父),率团于石佛岗击之。”1862年三月“石达开再攻綦江城。四月初三,张先达传檄援城,进攻营盘山。”  
 ——教子廉洁奉公。“济辉以知县官贵州婺川,民称‘青天’。”“先达时寄书加勉,并辑《历代循酷吏》一编寄示。”“复轻装访于其境,符所称,始洒然。谓己之愿克偿于子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