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阿娣是我妈。 
 
我妈是吃过“观音米”(白泥)长大的,没读过书,也不识字。我父亲读过初中,在那个年代算个文化人,自诩有两把刷子,常骂我妈”傻婆娘“。也不怪我父亲骂,我妈确实不聪明,刚嫁过来的时候,父亲写了”何阿娣“这几个字问她:”这是谁?“妈说:“不知道!”爷爷看了,抖抖烟杆摇摇头走了。父亲又教她写名字,前两字好不容易学会了,后一个“娣”字的右边几个折总写反,父亲气了,一甩笔,走了:“真是个傻婆娘!“ 
 
我五岁那年,我伯父和我父亲分家了,伯父分到了一间正堂屋和两间偏房,父亲只分到了两偏房。父亲觉得不公平,找伯父和爷爷理论。爷爷说对父亲说:“你哥家有儿,你就两个姑娘,拿这么多房来做什么?“问得父亲一愣一愣,回来拿妈撒气。妈一边仔细打扫着属于自家的两间房一边说:”两间就两间,够住了。”父亲把老烟袋往桌上一搁,指着妈骂道:”婆娘不争气,婆娘不争气!“ 
 
房分少了,田可多争一块吧。哪知,爷爷说伯父家有儿,将来是要添人加口的,我家两个姑娘,将来嫁人了,吃粮的人也少了。最终田也少分了几块。父亲不服,妈倒劝他:田少了,我们可以种好点,够吃了够吃了。“父亲摇摇头,仰面长叹道:”真是个傻婆娘!“ 
 
房分少了,田也少分了,养老人可以选一回吧。那时我爷爷奶奶都在,爷爷早些年扛过枪,七十多了身体还硬朗得很,还有一手编草鞋的好手艺,每逢赶场都赚一两元,听说都给伯父家的哥哥买营养品了,我和伯父家的哥哥一般大,从没吃过爷爷买的糖果,小时我的不懂事,闹着要吃哥哥的糖,得不到,哭得在地上打滚,爷爷看也不看我一眼,抱起哥哥就走了。奶奶就不一样了,四十多岁时因眼疾双目失明,这三十多年来全在黑暗中摸索着过来的。奶奶很疼我,爷爷给她的糖果,她就偷偷给我。父亲问妈:“你要父(亲)还是母(亲)?“妈想都没想说:”我要母(亲)!“父亲反问:”母眼瞎,你不晓得?“晓得!母眼瞎,怕大嫂待不得她。”父亲没说话,他知道,选不选都一样,伯父肯定不肯养奶奶。 
 
奶奶跟了我们,分家的当天,妈就要背着奶奶回娘家,她说:“母这些年从没出过门,如今自己当家了,可以让母走回人户了。”说完,背起奶奶就是一趟,父亲牵着我在后面赶,一边赶一边喘气:“这个傻婆娘,傻归傻,力气还大!” 
 
从我记事起,妈就没聪明过。拿村里人的话说:老实。 
 
村里人都知道我妈人老实,力气大。村里的人扛着东西遇见我妈,一定会说:“何阿娣,帮我扛一会呗!”妈每次都爽快地应了,一扛就扛到人家家门口。然后倒回去背着空背篼去割草,天黑回家父亲一见,草这么点,就问:“今天又遇到谁了?”“李婶让我扛柴了!”“你这个傻婆娘,你晓得拒绝不!”说完,扬起手,只听一声叹息,扬起的手落了下来。 
 
妈老实,连小孩都欺负。小孩儿一见我妈,就故意“阿嚏阿嚏”地打得很响。后来,一听“阿嚏“妈妈就知道是在叫她,她还呵呵地应着。我不懂事,跟着那群小孩叫”阿嚏”,妈见我这么叫,扬起手中的弯刀,恶狠狠地瞪着我说:”我是你亲妈!“,从没见过妈这么凶过,吓得再也不敢这么叫了。 
 
村里头没钱请劳动力,每到栽秧搭谷的季节,都会收拾完李家再帮张家。就是相互帮衬就这样过完青黄季节。比如栽秧,上午十点要歇回气,下午四点歇回气。歇气时大伙就会坐一起,喝茶,吃主人家煮的红糖醪糟汤圆。大伙都抢着吃,唯有妈,舍不得手里头的那把秧,呼呼地栽。大伙叫:“何阿娣,歇气了!“”这把栽完就来!““何阿娣,汤圆都要吃完了!“”这把栽完就来!“等妈把身边的几把秧栽完,只剩点醪糟汤了。那时候的我五六岁,已在跑田坎扔秧把了,也不晓得给妈舀碗汤圆起来。 
 
五六岁已有些记忆,在那一年,正是我们分家的第二年,我们和伯父家因晒谷争坝打了起来。伯父家的大姐二姐都十几岁,加上伯娘,仨娘母打我妈一人,我想冲上去帮忙,被妈厉声呵住,并叫奶奶逮住我不出来。我眼睁睁地看着伯娘仨一人拿扁担,一人持晒刮(竹子编的),一人捡石头打我妈。奶奶吼得撕心裂肺:“别打了,别打了,要出人命了!”我和一岁多的妹妹只晓得哭。那天父亲和伯父出门干活了,可我不知道爷爷会去哪儿,他为什么不出来制止?后来得知,分家后,爷爷住的是牛栏屋,上面住人,下面睡牛,爷爷肯定劝不住了。结果,妈被打了住四十天院。时隔四十年,我回老家,妈总说:“去看你伯娘,她八十多了!”我说:“那时打你,你忘了?“妈说:”都过去几十年了,还记得?你大姑二姑伯父都死了,现在你爸就剩大嫂这一个亲人了,不该去看看?“父亲在这个时候也要奚落妈:“打不痛,就你老实!” 
 
奶奶虽眼瞎,遇到妈这个老实人,没吃苦。每次走人户,妈都要问:“母,走人户不?”奶奶如果想去,妈背起就是一趟,跑得飞快。如果不想去,妈就会把桌上的肉包回来。席桌上的人问:“阿娣,你不吃块?”妈说:“母光牙巴,这烧白她咬得动。”如果席上有人不吃肥肉,妈就说:“给我给我!”丝豪不觉得不好意思。时间久了,大家都晓得妈,不吃肥肉的就全夹给我妈。每次走人户回来,就蒸给奶奶吃。奶奶背着妈教育父亲:“娶到这个傻婆娘,是你我的福气。 
 
“每收割完豆子,都要变卖换钱。父亲怕妈不会算帐,就用碗量,平平的一碗就是一斤。别人来买豆子,妈总要量满满的一碗,别人一称,一斤一二两,满心欢喜地走了。才小半天的工夫,妈两箩筐的豆子就卖完了。别的卖家还在招揽客人,品豆论两的时候,妈已回家干半天活了。每逢这时,父亲倒不忘夸夸她:“这个婆娘只是老实了点!不傻不傻!“ 
 
如今,何阿娣已七十多了,她一生老实,肯吃亏。别人家经常上演婆媳大战时,她家却是其乐融融。(忘交代了,妈在三十七时生了我弟)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