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长征时期的英明放弃 小时候听爷爷讲,红军长征时,攻克了娄山关,经酒店垭打到了羊角、观音桥、石壕一带。继续往北翻过九盘山,就是赶水→东溪→綦江→重庆。 当侦察员报告前方隘口曰九盘子后,红军就绕道石壕而放弃了九盘关。当地人口口相传,因为谐音,猪毛再多,九个盘子也装得下,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过䓍地、翻雪山的史诗!  
 这个故事,九盘子一带上了年纪的,现在都还在摆。其实,作为綦走明白人,老百姓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事,纯属没有恶意的戏谑之谈,完全不可信。  
  
 据了解,1935年1月15日,为了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红一军团一师二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华的率领下,进驻了羊角乡的枫香树、大垭口、红稗土,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九盘子、酒店垭川黔边界一带的川军二十一军模范师第三旅廖海涛部队和第四旅潘佐部队。还在尧龙山脉九龙山一带与刘湘二十一军模范师三旅八团三营一连相遇,将其击溃,生俘杨树荣等20多人,施以政治教育,并发给GM传单和富有GM内容的宣传画报后,全部释放。  
  
 至于有个别掌握有丰富宣传工具的专家撰文,甚至官媒都附和转载说,羊角场上的***团防兵逃跑时吼“红军已经到九盘山上了”,因此,羊角场上的村民望见“远处雪山上,一队穿灰蓝色军装的红军正从(九盘山)山上下来,前面的军旗十分耀眼”,甚至推断“红一军团一师二团的红军穿过大雪封上的九盘山,来到了羊角乡”等,纯属无稽之谈。 一是长征红军过綦江的路线如上图及开篇《九盘子区位示意图》所示,由贵州松坎→酒店垭→四川(今重庆)羊角场→观音桥(折向西行)→石壕→贵州。九盘子在观音桥继续往北约5公里远。也就是说羊角以南是酒店垭、松坎方向。红军从贵州方向来,没有飞机就没有空军,不可能空降到九盘子,反向往南打到羊角场。现有史实已经非常明确,红军先头部队攻入四川(今重庆)綦江,最先拿下的人口聚集区就是羊角场。   二是红军先头部队攻进四川(今重庆)羊角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侦察监视驻扎在綦江九盘子的川军动向,保证遵义会议的召开。   三是如第一部分所述,九盘子系贵州方向攻入重庆的最后一道关隘,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川军必然是重兵防守。当时的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战略转移中,已经饱受了长征初期湘江战疫损失过半的严重挫折,已经是疲惫之师。英明的红军主力部队肯定要避实就虚,不会去做以鸡蛋撞石头的蠢事主动进攻相对强大的川军。   四是红军绝对没有在綦江、重庆建立GM根据地的动机。当然就不会去攻打九盘子触碰川军的核心利益,激起川军配合***军队剿灭红军的决心。  
  
 五是假定个别掌握有丰富宣传工具的专家撰文的“红军攻克了九盘子”是正确的。也有三个问题无法解释: (1)九盘子离羊角场的直线距离约7133米(按现有路道步行达10公里以上)。羊角场上的人能看见九盘山上的人影? 九盘子另一侧与安稳、羊角一侧的绝岩地形完全不同,是高地上的缓坡,人口较密,脚下的赶水是当时的綦江重镇、交通枢纽,人口更是羊角场的10倍以上,但为什么没有任何红军与当地人接触或红军与川军在九盘子上打了一仗的传闻?倒时当地人现在都还有口口相传“猪毛忌讳九盘子”的传闻及还要早20年的护*军与北洋军激战的史实。 (2)就是九盘子安稳、羊角一侧山脚下,比羊角场更近、更繁荣的安稳场上,为什么没有红军宣传队的活动痕迹?长征路上,红军最擅长的还有反帝反封建、打倒土豪劣绅、解放贫苦人民等宣传。在红军长征过綦江的路线上,也确实存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安稳场? (3)即使红军打下九盘子后,往石壕方向开拔,只能是九盘子山脚大水井、安稳场等临近的人最先听到消息,富绅恐慌逃匿,光脚板的观望看“疗效”。绝不是已经被红军早日“攻下”的羊角人听到红军在九盘子而后起“恐慌”。  
 之所以有这个失误,原因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分不清九盘山与九龙山。羊角场在贵州的九龙山下,而不是在綦江的九盘山下。个别人故意混淆九龙山与九盘山,让人以为就是一座山。 二是认为文学创作是艺术真实。殊不知,历史大背景下的小说人物可以虚构,历史事件不可杜撰。有人认起真来,要么不屑解释,大不了一句“出发点是好的”来强词夺辩——反正,工具掌握在我手头,不改,就是不改!完全忘记了,“喉舌”对普通受众错误影响之深远不是自媒体能够比拟的。 三是做红九盘子的需要。所在乡村迎合国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向,策划包装项目要资金,发展旅游经济。殊不知,这种无中生有,神化红军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甚至还可能被扣上歪曲军史的帽子,承担政治风险。其实,做红九盘子,不一定非要红军从九盘山上来,红军来到九盘山脚,不是能达到一样的效果么?殊不知,《关于实施GM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里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中国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辛亥GM以来,见证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自由的遗址遗迹等,都可以纳入红色文化的范畴。  
 当然,根据逻辑分析,我们红军的侦察员,乔装成当地老百姓,从羊角方向抵进九盘子脚下的大水井附近,侦查敌情不但完全可能,也经得起历史考证检验的。   遗憾也是美。所以1963年4月4日,在杨成武将军陪同下,朱元帅来綦江视察时,表达了想“看看九盘子”,遥想当年征战时英明放弃的决策,再正常不过了。至于是杨还是朱想看看九盘子,綦走也听到不同意见。打个比方就懂了。假如你陪领导到一个地方检查工作,你想去原本不在议程的心心念念之处,怎么办?会否“怂勇”领导?假借领导向接待方提要求?或接待方想提高某处的知名度,会不会建议拉点渊源让领导亲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