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响起笑语欢歌
“这边这边,在这里!”“捉到啦!捉到啦!”近日,从安稳镇召台村一片水田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数十名村民和游客拿着网兜、挽着裤腿,穿梭在水田中,和隐藏在淤泥中的鱼儿“捉迷藏”,而站在田坎边的村民和游客则充当着电子眼,指挥着水田中的人群。
“这里就是我们的稻鱼共生基地。”召台村第一书记蒲昊告诉记者,“田里的鱼是我们之前放进去的,纯天然无污染,这两天能捉了,吸引了很多村民和游客的到来。”
召台村位于安稳镇东部,是该镇面积最大、最偏远的行政村,与贵州接壤,共有耕地3000多亩。过去,地处大山深处的召台村受地形限制,交通不便,年轻人为求生计大都选择外出务工,村内产业单一。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畅通,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该村发展优势。
“我们村平均海拔800多米,种出的高山稻米品质高,但过去因为土地比较分散,也没有业主来发展,所以良好的生态资源没有发挥效用。”蒲昊介绍。今年3月,村两委几经磋商,引进业主罗晓波,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我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上80亩土地发展稻鱼共生,前段时间还专门雇佣了挖掘机平整土地。”罗晓波告诉记者,“召台村生态环境优美,水质好,养出的鱼味道鲜美,此外,在稻田里养鱼还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五月插秧,六月放鱼,八月底收割水稻的时候再捉鱼,罗晓波说,稻米收割后,水田就变成了鱼塘,就能发展钓鱼、摸鱼体验等。“今天村民和游客们捉到的鱼可以带走,也可以选择称重后放生,等水稻收割后再来捉。”
“去年年底,我们申请的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改造完成后,将进一步盘活村内闲置土地资源,增强竞争优势,更好吸引业主落户,助力乡村振兴。”蒲昊告诉记者。
稻鱼共生模式推动着召台村的产业发展,也增加了村民们“家门口”赚钱的渠道。据蒲昊介绍,罗晓波承包的土地涉及37户村民,除了为村民们带来土地租金收入,还吸纳了附近村民在此务工。按工种的不同,村民在此务工每天能获得80—150元工资。
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水田中的人群继续欢笑着,一幅生态和谐的山水画正缓缓铺开。
记者 刘琦 吴明鸽 https://h5.cqliving.com/info/detail/89289558.html?cid=89289558&f=20&sp=source_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