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来了,大家的人副都多起来了吧,一场场宴席接连不断,礼金往来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牢牢地束缚着每个家庭。
关于走人户(农村送礼),我参与得算最少的。借着父母过生日的机会,收了两次礼。妈妈却总念叨着“为不起人”,原来,有些人家的人情往来,我已经走了四五趟,还有些人,这些送去1000元礼金,后来联系淡了却再没收到回礼,也不知道是对方没留意,还是其他缘故。细细一算,这日积月累的人情支出,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在农村,人情世故似乎是不可逃避的社交准则。你不参与,就可能被贴上“不懂事”“不合群”的标签;去,意味着一笔支出;不去,又担心伤了情面,影响关系。
听说福建那边,办酒不收礼反倒给钱,这种独特的习俗,与某些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福建,酒席更多是一种欢聚庆祝的场合,没有了礼金的负担,而有的地方办酒成了收礼金、还人情的工具。孩子升学、老人做寿,买房新买辆车要办酒,还听说过有单身汉没酒办,用母猪下崽来回收礼金(应该是对办酒的讽刺典故)
农村送礼习俗,本是维系亲情、友情、乡情的纽带,承载着人们的祝福与关爱。然而,在现实中,它却逐渐演变成了沉重的“人情债”。一方面,礼金数额不断攀升,从过去的几十元,涨到如今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另一方面,频繁的酒席也消耗着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这样的送礼习俗,究竟是在增进感情,还是在消耗感情?
都来探讨一下农村送礼习俗的未来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