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暑时节气候特点
“处暑”并非其字面意义上的“正处于暑天”,而是指暑气至此而止。民间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立秋”只是概念上的秋至,而真正气象上的秋天,正是要等到处暑之后。处暑天气的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伴随着秋雨的来临,气温会逐渐降低。此时暑湿渐退,而秋燥之气主令,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及口鼻干燥等症状,但这一节气是以温燥为主。
处暑节气养生要点
适当秋冻渐添衣
所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春天气候刚刚回暖,但容易乍暖还寒不宜减衣过快;同理,秋天气候刚稍稍凉爽,仍处于季节交替的阶段,气候尚不稳定,且初秋仍有秋老虎,不宜添衣过猛过快。
当然,“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青壮年或素体健康少病之人可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老人、小孩及体弱多病之人则不适宜。尤其素有慢性胃肠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患者,遇寒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应当时常注意御寒保暖,切忌盲目“秋冻”。
睡眠安怡应秋气
处暑后天气将逐渐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还要适当午睡。“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还要注意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避免秋燥的干扰。
运动伸展解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是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生理现象,因各人的身体情况不同,症状也可轻重不一。只要作出适当的活动调整,则可缓解秋乏症状。
饮食清润御秋虎
处暑后,空气中的湿度会逐渐下降,人们会感到皮肤干燥,鼻腔干燥,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这个时候要多吃一些多汁的蔬菜与水果。随着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同时,为防止燥邪伤肺,饮食上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