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介绍
孔明洞[kǒngmíngdòng]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对诸葛孔明先生的评价,而在綦江区打通镇,也有一处以“孔明”二字命名的洞穴——“孔明洞”,位于吹角村境内。
地名来历
在吹角村南1.5千米处有一个洞穴,洞中曾有东汉石碑。据说该石碑是为纪念蜀汉时诸葛亮实行“和抚”政策而立,所以人们把发现石碑的洞称为“孔明洞”。因石碑上的字写得好,时代久远、石头质地好,而被后人称为“三绝碑”。
地名拓展
据《綦江县志》载,孔明洞里曾经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的文字是:“建安六年八月乙丑朔廿一伏庐议严季男设□兵遂讨五连讨菅平卅西卅牧□方以灾致祀项分表□壮□之及吉加引永列于今。”(注:□为无法识别的文字。)
“有人认为碑文上记录的正是建安年间诸葛亮实行“和抚”政策的事迹,但也有研究者表示怀疑,原因是诸葛亮南征是公元225年,而东汉最后一个HD汉献帝的“建安六年”应该是公元201年,那时候,“官渡之战”才结束,诸葛亮也还没有出山,“赤壁之战”尚早,更谈不上“三分天下”的形势,所以,此碑是为纪念诸葛亮而立就值得怀疑了。
当然,也有研究者给出了一种似乎比较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把“建安六年”解读成“建兴六年”。“建兴”是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六年”刚好是公元228年,是诸葛亮南征以后的两三年,南方少数民族深切感受到诸葛丞相的恩泽后,立下此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年生活在吹角坝一带的居民属于什么民族?他们为什么要立下此碑,至今还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尽管谜底无法揭晓,但吹角坝的“三绝碑”仍然非常珍贵。据相关文史资料介绍,清朝末年,遵义人郑珍曾经想把这块石碑迁走,被当地人发现后阻止下来。当地人担心石碑被劫,最后同意将石碑移匿于四川省国学院。“三绝碑”今天还藏于四川省博物院里,被命名为“綦江县吹角建安残碑”。
地名政策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应当加强地名管理能力建设。
来源:綦江民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