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标题: 綦江话“土”味何在?(完整版) [打印本页]

作者: 凤冠石    时间: 昨天 19:50
标题: 綦江话“土”味何在?(完整版)
        因《在线》不显示国际音标符号 ,导致前两天发的《“土”味何在》错误很多,以至于笔者自己读该文都难以理解部分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将先那部分内容的word文档截图,然后以图片的方式重新发到《在线》里。








(下面的内容没有国际音标,故改为正常发布)
下,綦江话的儿化音没那么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儿化词的范围和普通话不同:普通话里很多单音节名词都可以儿化,綦江话里只有“梨儿、杏儿、女儿、双儿(双胞胎)、兔儿、哈儿(hēr,指‘一会儿’)、旋儿、毽儿”等少数词儿化。像“筐、球、歌、叶、词”这些词在綦江话里不儿化。
        2、一些双音节词必须儿化,比如“豆芽儿、肉丁儿、松毛儿、汤圆儿、蒜苗儿、豆瓣儿、门闩儿、汗褂儿、滑竿儿、烟杆儿、窑裤儿、灶鸡儿”等。
        3、豆类名词里,“豆”字的韵母变成 er,读轻声,比如“豌豆、胡豆、绿豆、四季豆”里的“豆”都读 der。
        4、一些词儿化后带有“小”或亲切的语气,比如“火锅儿、脸盆儿、茶馆儿、树秧儿、书桌儿、圆凳儿”等。
        5、很多重叠式名词的后一个字也经常儿化,比如“盆盆儿、闩闩儿、凳凳儿、杯杯儿、盖盖儿”等。
        要特别说明的是,像“爸爸、妈妈、哥哥”这类亲属称谓的叠词,普通话一般把后一个字读轻声,但綦江话则相反,后字声调往往比前字高。这也许和綦江山多有关——声调高一些,喊起来更响亮,传得更远。

       在本节内容结束前,笔者罗列几个读音特别而显趣味的字,让读者和笔者自己都轻松一下。
1. 街(jiē)说成 gāi,“街上”说成“该上”。 2. 鞋(xié)读成 hái,“鞋子”说成“孩子”。 3. 角(jiǎo)读成 guo,“角度”说成“国度”。 4. 斜(xié)读成 xiá,率(lǜ)读成 shuo,“斜率”说成“瞎说”。 5. 去(qù)读成 qie,“过去”听起来有点像“过气”。 6. “解(jiě)手”说成“改手”。 7. “条约(yuē)”说成“迢哟(yo)”,“吃药(yào)”说成“吃哟”。 8. “钥(yào)匙”说成“哟匙”。 9. 跃(yuè)说成yao,“跃进”说成“要进”。

        二、地道的和被冤枉的土话
      (一)地道的本地话
        下面要说的一些綦江特色词汇(或短语),可能要多费一些口舌,因为不少特色词汇在普通话里很难找到对应词汇。对这些地道的本地话,我们先用普通话进行描述(或解释),然后再试着找接近发音的字来表示,实在找不到的,就只能用拼音了。
        1、綦江人把曾孙以下的小辈统称为“末末儿”(音为momor),意思是辈分太低的小字辈。“末”字本身有“最后、尽头”的意思。在辈分称谓中,用它来指代家族中辈分靠后的世代,是一个形象而生动的好词汇。
        2、綦江有一种会咬人的、比蚊子小很多的小飞虫,笔者不知这种小飞虫的学名叫什么,通过查资料,觉得可能是“蠓虫类”,也许就是有些地方叫的“小咬”,在地道的綦江话里,其口音是“memer”,写成汉字可以是“墨墨儿”或“末末儿”。笔者觉得叫“末末儿”更合适,因为这种虫子体型极小,除去翅膀的长度还不到一毫米,故叫“末末儿”十分贴切。
        3、老年人牙齿掉得多,嘴巴凹进去,綦江话就叫“biabia嘴”或“bia嘴”。又比如:“他 bia 了口烟”;“老太太的嘴太 bia 了”;“发啥子bia言嘛,不懂就闷到”。总之,在綦江老辈人中,bia 用得很频繁,那么,“bia” 该怎么写呢?我找了很久,没找到读 bia 的汉字,情急之中突发奇想,“没有牙齿”就是“牙没有了”,可用“牙”旁加一个“不”字组成新字,反起快读就是“bia”!(自己把自己逗笑了)
        4、上世纪早期,有母亲会对大女儿说:“大,你去跟嘎嘎铺铺。”“嘎嘎”就是外婆,这个不多说。这里的“铺铺”,前一个是动词(读一声),意思是“展开、整理”;后一个是名词(读轻声或入声),意思就是“床”。
“铺”在綦江话里用法很活。常见的词还有:铺盖(指被子)、铺排(指安排、吩咐,五六十年代农村常用,现在大多被“安排”代替。例如:“这事儿你老汉已经铺排好了”)
        5、 笔者儿时经常听到 “勒个屋(wo)进深有几 pai?”这句话。这里的 pai,其含义就是普通话的“庹”(tuǒ),《字汇补》里说:“庹,两腕引长谓之庹”,意思就是成年人两臂平伸,左右手之间的距离,大约五尺。“庹”字东北话读tǎo,綦江读音跟北方的读音完全不同,倒是跟湖南不少地方的读音非常接近。
        6、多功能的 “nia”:綦江人说小孩撒娇,常用“nia声nia气”来形容;说孩子粘人,也会说“娃儿好nia人哦”。nia 还有“粘”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粘”或綦江话的“巴”),比如:“把这画 nia 到墙上去”。
       “nia”这个说法在华北、江淮、湘赣等地也有,但发音和意思不太一样。綦江“nia”的意思和湖南常德的差不多,而且声调也是一声。
        7、“这嘎嘎duanjin炖耙了”;“天duanjin黑了”。这两句綦江话中“duanjin”的含义,很显然就是“完全、彻底”的意思。至于“duanjin”的汉字写法,笔者觉得用“断”和“尽”比较合适。
        8、“印”的特别用法。“印”在普通话里一般指痕迹,或指留下痕迹。但是在綦江话里,“印”还有两个用法,一是“测量”,二是“浇水”。
        给植物“印水”(浇水)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重点说说“测量”这个用法。
       过去农村用尺或弓来量土地、算面积,这个过程就叫“印”。用尺量布也叫“印”。另外,用一种小斗型的容器量粮食,也叫“印”。这种容器叫“印子”,“一印子粮食”就是“一升粮食”,一升大米大约两公斤。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升”和公制的“升”(1立方分米)没有任何关系。
       另外,旧时农村还有“灰印”。白天晒的谷子,晚上堆起来,在上面盖个灰印防偷。“灰印”是一种木匣,里面放石灰,底下有字或图案的缝,石灰漏下去,就在谷堆上留下字或图。
        9、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食指)“量长度”,綦江话叫“ka”(就是普通话的“拃”);此时两个指尖的长度就叫1ka。另外,綦江话把“跨过小沟或障碍”叫做“ka过去”,这里的ka的意思与前面是不一样的。
       10、关于“zan劲(或“zan啥子劲”)。这方言词汇(或短语)的意思是“使劲、加油”等,这个口语不仅綦江人经常说,多数四川人也在说,笔者就不举例了。但是,很多人把这词语写成“斩劲”,笔者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斩”字本义是“砍杀”,引申义是“断绝”,写成“斩劲”的意思就完全反了,而应该写为“展劲”或“攒劲”。
       (二)被误解的“土话”
       1、“稀行”(稀 heng)
       五六十年代,綦江农村来了客人,主人一般会到门口迎接。客人走到面前,主人一边接行李,一边客气地说“稀 heng,稀 heng”,客人回答“好走,好走”。 “好走”容易理解,“稀 heng”就有点难懂,主要是因为“heng”不知道该用什么字。
        其实,主人说“稀 heng”,客人回“好走”,那“heng”应该就是“走”的意思,也就是“行”字。虽然“行”现在规范读音是 xíng,但在《康熙字典》里是“户庚切”或“何庚切”,说明在那个时候是读 heng 的。
        所以綦江的“稀行”(读heng不读xing)并不是土话,反而是一种老派的客气话。懂了“行”古时读heng,那么,綦江人把“远房亲戚还有来往”叫“还在 heng走”就不难理解了。
       2.、“拘礼”和“家怀”
过去主客吃饭时,饭桌上常用两个词: 一个是“拘礼”,意思是客气、守礼节,很多字典都有解释。另一个是“家怀”,字典里解释不多,一般举几个文人在作品里的用法,意思和“拘礼”相反,指不客气、像在自己家一样。
       笔者觉得,这是文人找不到合适字的乱用,而比较合适的字应该是“还”。“还”字的本意指返回。从《广雅·释诂二》:“还,归也。”,到现代的“告老还乡”“衣锦还乡”等,“还”字的“返回”含义古今相传。“家还”就是“返回家里”的文言文倒装句,主人说“家还”的意思也就是:“不用客气,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这岂不比“家怀更合乎情理?
       3、 “擤鼻涕”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虽然不如吃喝拉撒重要,但至少不比洗澡洗脚次要。不过因为这个动作不太雅观,“擤”字又比较生僻,正式书报上很少见到,时间一长,“擤鼻涕”就成了文人们不愿提起的“土话”。要是“擤鼻涕”这仨字有灵,它大概会感叹:“我在书报上的地位也太低了吧!”
        4、“mie节油条给我”的“mie”字,是乎是土话,这和上段一样,“土“的原因是“搣”字有些生僻。
        5、 “敲”读成“kao”。綦江老人把“敲门”“敲锣打鼓”的“敲”读成“考”(第一声),这让现在念过书的孩子觉得是土音。
        其实,老人的发音来自口口相传,不是按字典学的。在《集韵》(1039 年出版)之前的《唐韵》《广韵》里,“敲”的注音都是“口交切”(也就是“考”音)。到了《集韵》及之后的辞书,才改成“丘交切”(现在的读音)。
        “敲”读“考”音的不只是綦江,陆丰、梅州、东莞、宝安等地也有类似读法。
        6、綦江一部分人把“阶级”的“阶”读成“该”,这也不是自创的土音,而是来自《唐韵》对“阶”的“古谐切”注音。
        7、“吃”的两种读音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 綦江话对“吃”有两种读音:一种是 che 或 ce(入声),这是大多数人的读法(包括笔者在内);极少数人读 qī(第一声)。
         读qi土吗?其实不土。 “吃”字早在战国就有了,右边本来是“气”不是“乞”,本义是“口吃”,就是说话结巴。《说文》说:“吃,言蹇难也。”“吃”以前读 jī,不是 chī,因为《唐韵》《集韵》的注音都是“居乙切”。
         另外,古人说“吃饭”用的是“食”(shí)不是“吃”。“食”字在商代甲骨文里就有了,比“吃”早得多。
        后来出现了“喫”字,《唐韵》最早收录,意思是“食也”,注音是ki(苦擊切)不是chi。到宋代的《集韵》里,“喫”有了“欺訖切”的读音(也就是 qī)。明代《正字通》明确说:“喫,俗作吃”,确立了这两个字的关系。上世纪 50 年代汉字整理时,以“吃”为正体,“喫”为异体,都读 chī。
        这么看来,读“欺”音表示进食的时间,其实比现在读“吃”(chī)要长得多。

        除了以上七点不是綦江“自产”的外,还有①你不信就“筶”一盘②腿都“跍”麻了③你把鞋底巴起的糖纸“跐”脱④打干“哕”⑤锅里的稀饭“潽”出来了⑥把破裤子“敹”两针⑦“煪”腊肉……等“土”话,其实都是生僻字引起的误会。
        好了,笔者也该抻抻懒腰了。
        Beybey !


作者: sanyue    时间: 昨天 20:03

作者: 岸边吃瓜    时间: 昨天 21:51
很牛的文章!    古时候传下来的口语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渐渐消亡乃大势所趋,彼时,社会封闭,出居所八十公里的人就已是遥远的少数,大多数人一辈子几乎就没听到过外地语音。此时则普通话成官方通用语言,娃儿些从入学就开始习读了。语言统一是会丧失部份地方口音特色,不过它未必不是幸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汉字的发展成了当下中国崛起的一部份!汉字注音(运用拼音),汉字简写,跟外来文化相互引用(比如创造,引用日文中的“警察”,“派出所”等等许多词汇),反对文言文...今天看来,依然是文明不朽的丰碑!
作者: 多彩的人生    时间: 7 小时前

作者: 凤冠石    时间: 4 小时前
第一页第四行“笔者将先那”应修改为“笔者先将那”。
作者: 遇缘    时间: 3 小时前

作者: 蒋孟    时间: 3 小时前
綦江“土”话多来源于古汉语,口口相传多,文字记载少。谢谢作者劳神费力旁征博引、纵横探源,令我等本地人恍然大悟,增强了语言自信。
作者: 纪柏长    时间: 3 小时前
红薯稀饭胀多了没得耍事研究这些
作者: 唯y1    时间: 2 小时前

作者: 凤冠石    时间: 2 小时前
蒋孟 发表于 2025-11-28 09:29
綦江“土”话多来源于古汉语,口口相传多,文字记载少。谢谢作者劳神费力旁征博引、纵横探源,令我等本地人恍然大悟,增强了语言自信。

劳神
作者: 牛马的快乐生活    时间: 2 小时前
纪柏长 发表于 2025-11-28 09:33
红薯稀饭胀多了没得耍事研究这些

土话就应该被淘汰。




欢迎光临 綦江在线 (https://www.qj0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