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楼
顶

楼主 |
发表于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綦江话的土味何在?(之一)续
(五)古汉语入声的保留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后来北方话逐渐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慢慢消失,被并入其他三个声调中。不过,入声发音短促、带有塞音韵尾 [-p]、[-t]、[-k] 的特点,在粤语、吴语、闽南语等南方方言里还保留着。
四川盆地内七十年代前出生的居民,多数都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其中不少湖南人又来自江西)。抗战时期,四川成为大后方,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和文人,各地的方言在此交融,使四川话既有北方官话的基底,又具有江南语音的韵味。
綦江(或江津)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贵州桐梓、习水接壤,因此綦江话相比“重庆官话”保留了更多的古入声痕迹。
明道筛选了当今常用的100 个古入声字,一字一字地辨别这些字的綦江话口音,从中选出与普通话读音差异较大的30余字。这些字在綦江口语里虽然已经没有了 [-p]、[-t]、[-k] 韵尾,但仍然保留着入声短促的特点。下面按韵尾不同分类列举如下。
1. 原来带 [-k] 韵尾的有 23 个字:
一 (yī) → ye 百 (bǎi)、白 (bái) → be
学 (xué) → xuo 国 (guó) → go或gu
六 (liù) → lu(陆,入声) 竹 (zhú) → zo
出 (chū) → chu 直 (zhí) → zhe
木 (mù)、目 (mù) → mo 角 (jiǎo) → gu
觉 (jué)、局 (jú) → ju 屋 (wū) → wo
独 (dú) → du 菊 (jú) → ju
绿 (lǜ) → luo 曲 (qǔ) → qu
药 (yào) → yo 麦 (mài) → me
福 (fú) → fo 熟 (shú) → su 或 shu
2. 原来带 [-t] 韵尾的有:
日 (rì) → 热 不 (bù) → bo
实 (shí)、室 (shì) → se 物 (wù) → wo
骨 (gǔ) → gu 忽 (hū) → huo
3. 原来带 [-p] 韵尾的有:
入 (rù) → ro 合 (hé) → hu
业 (yè) → ie 压 (yā) → a
说明:上面这些字綦江话读音都短促有力,有点像普通话的去声,但听起来还是不一样,这点很难用文字说清,最好实际听一下。 拼音里的 o,实际发音更接近国际音标 [] 或 []。
(六)綦江话的儿化音特点
北京话里儿化音特别多。八十年代笔者出差第一次去北京乘公交车的时候,发现售票员报站的儿化音多得数不胜数,而且语速飞快,除了“门儿西园儿”能猜出是“木樨园”外,其他不熟悉的小站名完全听不懂。相比之下,綦江话的儿化音没那么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儿化词的范围和普通话不同:普通话里很多单音节名词都可以儿化,綦江话里只有“梨儿、杏儿、女儿、双儿(双胞胎)、兔儿、*(hēr,指‘一会儿’)、旋儿、毽儿”等少数词儿化。像“筐、球、歌、叶、词”这些词在綦江话里不儿化。
2、一些双音节词必须儿化,比如“豆芽儿、肉丁儿、松毛儿、汤圆儿、蒜苗儿、豆瓣儿、门闩儿、汗褂儿、滑竿儿、烟杆儿、窑裤儿、灶**”等。
3、豆类名词里,“豆”字的韵母变成 er,读轻声,比如“豌豆、胡豆、绿豆、四季豆”里的“豆”都读 der。
4、一些词儿化后带有“小”或亲切的语气,比如“火锅儿、脸盆儿、茶馆儿、树秧儿、书桌儿、圆凳儿”等。
5、很多重叠式名词的后一个字也经常儿化,比如“盆盆儿、闩闩儿、凳凳儿、杯杯儿、盖盖儿”等。
要特别说明的是,像“爸爸、妈妈、哥哥”这类亲属称谓的叠词,普通话一般把后一个字读轻声,但綦江话相反,后字声调往往比前字高。这也许和綦江山多有关——声调高一些,喊起来更响亮,传得更远。
在本话题按下暂停键之前,笔者收罗几个读音特别而显趣味的字,让读者和笔者自己都轻松一下。
1. 街(jiē)说成 gāi,“街上”说成“该上”。
2. 鞋(xié)读成 hái,“鞋子”说成“孩子”。
3. 角(jiǎo)读成 guo,“角度”说成“国度”。
4. 斜(xié)读成 xiá,率(lǜ)读成 shuo,“斜率”说成“瞎说”。
5. 去(qù)读成 qie,“过去”听起来有点像“过气”。
6. “解(jiě)手”说成“改手”。
7. “条约(yuē)”说成“迢哟(yo)”,“吃药(yào)”说成“吃哟”。
8. “钥(yào)匙”说成“哟匙”。
9. 跃(yuè)说成yao,“跃进”说成“要进”。
(未完待续,好戏还未开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