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给儿子整理书包,翻出一张皱巴巴的画:纸上是个没眼睛的小孩,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不想说话”。那一刻,我手里的满分试卷突然变得沉甸甸——我赢了分数,却输了孩子。
我们都在教孩子“懂事”,却没人教他“做自己”
记得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每天放学都会举着画满涂鸦的本子追着我跑:“妈妈你看,这是会飞的小狗!”可自从我给他报了3个补习班,他的话越来越少。
有次他考了92分,怯生生地说“妈妈,这道题我真的不会”,我却指着隔壁家考100分的孩子吼他:“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他低下头的瞬间,眼里的光灭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他为了弄懂那道题,在学校问了老师3遍,只是没敢告诉我。
我们总在要求孩子“听话”“优秀”,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却忘了问他:“你累不累?你喜欢什么?”就像园丁把盆栽强行扭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却不知每一道弯,都是对生命的伤害。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上个月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我遇到了班里最“特别”的孩子小宇。他上课总爱走神,成绩中等,却能说出每种植物的名字,画出让老师惊叹的画。
小宇妈妈说,她从没想过逼孩子考满分,只是在他蹲在路边看蚂蚁时,陪他一起看;在他说“想当植物学家”时,认真地说“那我们先种一盆小多肉吧”。现在的小宇,眼里有藏不住的好奇与热情,说起自己喜欢的事,整个人都在发光。
原来最好的教育,从不是把孩子打造成“标准件”,而是守护他的独特性。就像树有树的挺拔,花有花的芬芳,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花长成树,而是给它足够的阳光和土壤,让它开得自在。
别让你的期待,变成孩子的枷锁
这两个月,我试着放下“满分执念”,周末陪儿子去公园捉蝴蝶,听他讲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慢慢的,他又开始主动和我分享学校的事,画画时也会给小孩画上亮晶晶的眼睛。
我终于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看见”——看见孩子的努力,看见他的情绪,看见他独一无二的灵魂。当你不再用分数定义孩子,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心里,陪他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愿每个父母都能记住:孩子不是用来完成我们遗憾的工具,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值得被尊重,被理解,被温柔以待。毕竟,比起98分的试卷,孩子眼里的光,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