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标题: 标准农田背后的卫星执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12:07
标题: 标准农田背后的卫星执法
注:信息来自公开报道
卫片执法,是指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将同一地区前后两个不同时间的卫星图片叠加对比,呈现发生变化的地块,形成“图斑”。通过识别图斑,GJ有关部门能够掌握该地区土地变化和利用情况,发现和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卫片执法已有25年的发展历史,相关政策也呈明显的收紧趋势:2000年,原国土资源部在北京等66个城市部署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2009年,卫片执法首次实现全国所有县全覆盖检查,并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对违法违规土地面积达到当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5%以上地区的行政首长实施问责。
2019年,图斑从一年下发一次调整为季度下发,土地违法严重地区要进行土地指标扣减,倒逼地方主动整改、消除违法状态。2021年,图斑下发频次再次加密,采用“月清、季核、年度评估”的工作方式。
卫片执法的不断收紧,与此前我国土地违法行为居高不下、选择性执法问题突出有关。为了城镇化或当地经济发展,部分地方会出现违规批地建设的情况,执法者很难和领导层对着干。除此之外,人情和地方稳定等因素也会干扰执法,有的时候基层执法者即使查了,在执行环节也经常因为高额成本和社会风险而陷入执行不能的境地。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资源调查监测部主任尤淑撑2021年接受采访时表示,10颗2米分辨率的卫星,每个季度可以将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有效覆盖一遍,平均一天可以拍摄至少15万平方千米清晰影像。
西南某镇ZF的一名干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反复整改,是卫片执法让基层头疼的问题之一。“我们镇原来有一个坑,后来被建筑垃圾填埋,结果被识别成了耕地,要求必须种上粮食长出苗,但其实这个地方是没有耕种条件的,我们只能应付,说会赶紧浇水让它长出来。上级ZF检查之后,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但下次再被拍到还要再过一遍这样的程序,有几块地每年都这样弄一遍,大家的意见都特别大。”
愿意种粮的人越来越少了。以某个村子为例,这个常住人口四五百人、主要由老人和小孩构成的村庄,无论之前还是现在,都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来源。即使复垦,在田地撂荒多年的情况下,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也无法满足耕种条件,需付出额外成本。“我们测算了一下,在ZF有补助的情况下,村民们种水稻还是亏。”
2017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提出的“所见即所得”原则,也造成了一些卫片认定与土地实际使用情况不符问题。这一原则曾在1984年“一调”时使用,但当时农民种植粮食收益较高,耕地利用方式比较单一,很少存在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
而到了“三调”,仍以“所见即所得”为原则,要求基于地表覆盖情况认定耕地,成为卫片执法中许多问题的导火索。华北某县自然资源规划局的工作人员李露霞参与了“三调”工作,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村民的宅基地因为种了菜或长了草,因“所见即所得”原则在“三调”被认定成耕地,后来在翻建时被卫星识别出来,发生了纠纷。
面临整改任务,基层往往需迅速做出反应,而一旦发现偏差,向上反馈的周期却较为漫长。一位副镇长曾对记者表示:“有的问题要求我们2个月整改到位,而我们向上反馈材料,走程序至少90天,没有太多回旋余地。”
所以难以摸清土地家底,根结仍在于没有按照土地的自然特征来进行土地调查,而是以利用现状统计耕地:土地利用现状频繁变更,家底自然难以摸清。
他进一步表示,国际相关组织和其他GJ强调土地的生产能力,采用“可耕地”概念,侧重通过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粮食种植的适宜性界定耕地。而我国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的土地管理工作,缺少对土地自然禀赋情况的深入探究,难以充分反映自然资源本底状况。
作者: sanyue 时间: 2025-9-7 12:07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12:39
基层(区县镇村)其实也很难的
作者: 该用户不存在。 时间: 2025-9-7 12:46
有很多山上,全是石头,也被卫星识别成了耕地。有可能前几年全是石头没什么绿植,时间长了就长了荒草和树,卫星识别经过对比就成耕地了,去年村里还请人把树那些砍了,因为挖机上去成本太大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12:53
是的,有的宅基地坝子长草了也被识别成耕地,基层向上反馈链条过长程序复杂,所以基层当guan也很为难的
作者: 平底锅。。。 时间: 2025-9-7 13:01
我想知道咱们通惠原来的数万公亩基本农田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通惠新城?是不是应该恢复原状???
作者: 缘之康 时间: 2025-9-7 13:15
说什么就是什么
作者: 平底锅。。。 时间: 2025-9-7 13:16
我想知道咱们通惠原来的数万亩基本农田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通惠新城?是不是应该恢复原状???
作者: 一路上没有你 时间: 2025-9-7 13:21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坐在办公室里只会距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且越来越缥缈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14:10
每年都有一次建设用地规划调整上报,10到20是全国一盘棋大搞城镇化的高峰期,也是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快速扩张期,同样也就是农民进城、房产作支柱产业的巅峰。这段时间里城市快速扩容和基建飞速发展的阶段,是全世界罕见的中国崛起和国力提升。在这大环境下,追求的是大干快上,有按原计划规划走的,甚至有的项目都来不及按程序规划调整,先上车后补票的屡见不鲜。重庆主城大扩张时一周推平一座山,一月能干顶过去一年量。
作者: 走向辉煌 时间: 2025-9-7 17:27
几个完全鬼扯,公路挖通不硬化,喊些老百姓砍树林来种庄家。最基本的出路都不方便,那些砍树林的被马蜂窝居死个现在停下来不砍了。全是吃人饭办鬼事的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17:40
公路硬化这个哪个村都有土路,这个一时半会搞不定,只能按每年预算抽签,就那点钱;你说的马蜂居人退林还耕的这个确实是个扯皮事,恼火
作者: 一二三四。 时间: 2025-9-7 17:41
要发展农村了,城头人满了,信我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18:11
可能恰恰相反,以后农村更没人,现在还在的守村老人之后,从80后开始基本就会空掉,网上有专门研究讨论这个问题的
作者: 白云黑土 时间: 2025-9-7 19:15
有可能,第二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作者: 世间-已无爱 时间: 2025-9-7 19:53
跑外卖都不下乡
作者: 你快乐吗? 时间: 2025-9-7 20:02
只要不长树,长草都是丰收年。
作者: 青云迹 时间: 2025-9-7 20:06
老百姓说的,叫不干正事,歪风邪气
作者: 一二三四。 时间: 2025-9-7 21:51
等着看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21:57
从GJ层面来说是对的,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是14亿人吃饭的根本,占多少补多少原则也没问题。只是各地现状只能占块补碎、占平补山、占良补劣,新开肯的碎片化地块要么偏僻,要么远离住家户,要么交通不便,要么水源不足,第二年开始也只能打荒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22:07
因为18亿亩耕地红线只允许种主粮(麦稻这油菜玉米),如果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严格较真是要被铲的。非平原地区种任何一种主粮就不算劳动力还加上补贴都是亏本(各地官方民间都测试多次)。除非补贴提高到小日子湾湾那种高度(补贴高到相当于城里人工资水平)和农民有不低于城市人的退休金保障。我国是人口大国,基数太大,行不通
作者: lZl870 时间: 2025-9-7 23:08
是应该抓农业了,城里面不好混了
作者: 回龙谷主 时间: 2025-9-7 23:26
18亿亩耕地红线规定只允许种主粮(麦稻油菜玉米),如果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严格较真是要被铲的。非平原地区种任何一种主粮就不算劳动力还加上补贴都是亏本(各地官方民间都测试多次)
作者: 一二三四。 时间: 2025-9-8 10:31
回龙谷主 发表于 2025-09-07 22:07
因为18亿亩耕地红线只允许种主粮(麦稻这油菜玉米),如果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严格较真是要被铲的。非平原地区种任何一种主粮就不算劳动力还加上补贴都是亏本(各地官方民间都测试多次)。除非补贴提高到小日子湾湾那种高度(补贴高到相当于城里人工资水平)和农民有不低于城市人的退休金保障。我国是人口大国,基数太大,行不通
再不补贴,农村要荒完
作者: 沿途看风景 时间: 2025-9-8 12:20
补贴也是荒,种的没拿到补贴,做样子的才能拿补贴,
作者: 狼回头 时间: 2025-9-8 15:43
所以才有了“占补进出平衡”,占了多少,就要补足多少
作者: 平底锅。。。 时间: 2025-9-8 18:09
基本农田是严禁侵占的
作者: 平底锅。。。 时间: 2025-9-8 18:10
基本农田是严禁侵占的,其审核权限是最高管理层
| 欢迎光临 綦江在线 (https://www.qj023.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