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标题: 请教一下老綦江人,陵园边上那个水池,以前的名字是叫仙龙塘吗? [打印本页]

作者: flyccc    时间: 2021-4-3 22:33
标题: 请教一下老綦江人,陵园边上那个水池,以前的名字是叫仙龙塘吗?
这几天翻阅族谱,居然发现入川始祖葬于綦江西门外仙龙塘,西门我查了下,就是现在的老体育馆厕所附近,我猜这里的提到的仙龙塘,应该是陵园水池,有老綦江人可以确认下吗? 多谢!
綦江陵园的风水特别旺,坐西向东,非常适合墓葬,所以我猜想应该是在地图所示的南州副食附近。 由于我在外地谋生,一年才能回来一次,只能先通过网络,向各位请教。

入川始祖年逾古稀之年由广东入川,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险阻,在我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虽然年代太过久远,墓穴应该不复存在,但作为子孙,哪怕有一线机会寻找,也应该努力尝试。


11.jpg (122.28 KB, 下载次数: 7)

11.jpg

Image 1.jpg (74.76 KB, 下载次数: 8)

Image 1.jpg

55.jpg (64.27 KB, 下载次数: 7)

55.jpg

作者: sanyue    时间: 2021-4-3 22:34

作者: 惹毛的刺猬    时间: 2021-4-3 22:39
顶帖
作者: 荣兴汽修    时间: 2021-4-3 22:42
叫不叫这个名字我不晓得,我只晓得水烦躁躁的
作者: 金刚(户外)    时间: 2021-4-3 22:58
西门应该就是西炮台吧
作者: 破晓时分    时间: 2021-4-4 00:05
金刚(户外) 发表于 2021-04-03 22:58
西门应该就是西炮台吧

对的,西炮台,原来的广播站
作者: 长江一级支流    时间: 2021-4-4 00:21
   我是老綦江但年龄不算太老,在我有记忆以来綦江烈士陵园及水池就存在,是否就是仙龙塘无法考证也没有听人说过,我想至少年龄在8、9十岁以上的当地老人才有可能知晓。我小时候知道现在实验中学(以前的綦江师范学校)有条小山涧沟直通这个水池,长年有清水汇入,这与“仙龙塘”称谓倒有几分相似;另,烈士陵园前面一点的工会体育馆会台靠西炮台一侧石壁下,即现在綦江川剧团集资房的天桥下面一排石堡坎下应该有口老龙洞水,长年清水不断(听老人和建集资房工人说的,现在这里有单位无法进入不知道出水口被填埋没有)。我不知道清乾隆时这龙洞水附近在是否有水塘存在?但听以前懂点风水的老人说老体育场这个地方至百步梯入口一段就是所谓古剑山龙脉的末端,所以你说的西门外仙龙塘也有可能在这个龙洞水附近。我所知道的就以上这么多了,希望能给你提供一点点线索。

作者: 綦彩祥云    时间: 2021-4-4 01:01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此仙龙潭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沧海桑田,贫道掐指一算少侠是来寻踪探宝的吧,老夫手里也有一张藏宝图,不要998只要9.9还包邮。
作者: 康德波哥    时间: 2021-4-4 01:21
顶贴
作者: av8d莱茨狗    时间: 2021-4-4 01:44
楼主有心了 我也是翻了家里的族谱 我们家入川始祖元末明初就来綦江了 在綦江的后代我估计上万人
作者: 刘123456    时间: 2021-4-4 01:58
不知道
作者: 綦牛找马    时间: 2021-4-4 07:07
不知道
作者: 过了一天又一天    时间: 2021-4-4 07:08
不知道
作者: flyccc    时间: 2021-4-4 13:39
长江一级支流 发表于 2021-04-04 00:21
   我是老綦江但年龄不算太老,在我有记忆以来綦江烈士陵园及水池就存在,是否就是仙龙塘无法考证也没有听人说过,我想至少年龄在8、9十岁以上的当地老人才有可能知晓。我小时候知道现在实验中学(以前的綦江师范学校)有条小山涧沟直通这个水池,长年有清水汇入,这与“仙龙塘”称谓倒有几分相似;另,烈士陵园前面一点的工会体育馆会台靠西炮台一侧石壁下,即现在綦江川剧团集资房的天桥下面一排石堡坎下应该有口老龙洞水,长年清水不断(听老人和建集资房工人说的,现在这里有单位无法进入不知道出水口被填埋没有)。我不知道清乾隆时这龙洞水附近在是否有水塘存在?但听以前懂点风水的老人说老体育场这个地方至百步梯入口一段就是所谓古剑山龙脉的末端,所以你说的西门外仙龙塘也有可能在这个龙洞水附近。我所知道的就以上这么多了,希望能给你提供一点点线索。

谢谢层主的耐心回复,你的线索很有价值,至少说明仙龙塘还有其它可能,最近我也买了两本綦江县志,一本道光年间的,一本90年版的,希望能从其中查到更多线索。
作者: 王飞123    时间: 2021-4-4 13:46
不清楚了
作者: flyccc    时间: 2021-4-4 14:03
av8d莱茨狗 发表于 2021-04-04 01:44
楼主有心了 我也是翻了家里的族谱 我们家入川始祖元末明初就来綦江了 在綦江的后代我估计上万人

贵支看来是旺族,厉害了!看得出你我都是宗族文化的爱好者,我对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有一定研究,移民就像活水,身上具备着敢闯敢干的精神,是致力经济繁荣的先驱,任何地方都需要移民。对于入川始祖们那种开拓精神,真是钦佩不已,他们那个年代,移民四川的勇气和难度,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此行一去数千里,携家带口,至少行半年之久,盘缠可能不足,路遇各种虎患,匪患,还有疾病威胁。就为了心中的那一个信念,到四川去,有饭吃。告别亲人和故土,一别就是永远。看族谱,只有寥寥数语的记录,但是对于始迁祖来说,那是一段有血有泪的艰难。我特别欣赏烈祖们在族谱里对子孙的寄语,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哈哈,话有点多了,就是有感而发而已,见笑了。
作者: nn123456    时间: 2021-4-4 14: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lyccc    时间: 2021-4-4 14:24
nn123456 发表于 2021-04-04 14:15
这个塘是人工挖的,当时人在,

厉害,真是万能的网友,开挖以前,水池周围大概什么格局呢?附近还有其它水塘吗?谢谢!
作者: 长江一级支流    时间: 2021-4-4 18:04
flyccc 发表于 2021-4-4 13:39
谢谢层主的耐心回复,你的线索很有价值,至少说明仙龙塘还有其它可能,最近我也买了两本綦江县志,一本道 ...

不客气,有时间多回綦江看看,多多关注綦江的发展。

作者: av8d莱茨狗    时间: 2021-4-4 19:22
flyccc 发表于 2021-04-04 14:03
贵支看来是旺族,厉害了!看得出你我都是宗族文化的爱好者,我对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有一定研究,移民就像活水,身上具备着敢闯敢干的精神,是致力经济繁荣的先驱,任何地方都需要移民。对于入川始祖们那种开拓精神,真是钦佩不已,他们那个年代,移民四川的勇气和难度,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此行一去数千里,携家带口,至少行半年之久,盘缠可能不足,路遇各种虎患,匪患,还有疾病威胁。就为了心中的那一个信念,到四川去,有饭吃。告别亲人和故土,一别就是永远。看族谱,只有寥寥数语的记录,但是对于始迁祖来说,那是一段有血有泪的艰难。我特别欣赏烈祖们在族谱里对子孙的寄语,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哈哈,话有点多了,就是有感而发而已,见笑了。

颍川陈氏千年前就是旺族了 后人人才无数
作者: flyccc    时间: 2021-4-5 10:19
av8d莱茨狗 发表于 2021-04-04 19:22
颍川陈氏千年前就是旺族了 后人人才无数

我在考虑重修家谱,我们处在几千年的历史剧变的断裂点,农耕文明转换到现代文明,过去宗族文化相伴相生的小农经济已经彻底被颠覆,人人进城,宗族联系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紧要关头,必须保存下这些珍贵的传承,否则就像很多少姓家族一样,宗族历史无从考究,乃大遗憾,现在网络发达,收集宗亲信息也比较容易,修谱不难。
作者: av8d莱茨狗    时间: 2021-4-5 20:50
flyccc 发表于 2021-04-05 10:19
我在考虑重修家谱,我们处在几千年的历史剧变的断裂点,农耕文明转换到现代文明,过去宗族文化相伴相生的小农经济已经彻底被颠覆,人人进城,宗族联系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紧要关头,必须保存下这些珍贵的传承,否则就像很多少姓家族一样,宗族历史无从考究,乃大遗憾,现在网络发达,收集宗亲信息也比较容易,修谱不难。


作者: fu4869    时间: 2021-4-5 21:27
陵园足下湖中水,多少先烈血和泪。据我所知,这个水塘是人工挖掘的。
作者: 勇兰    时间: 2021-4-5 22:06
不是很清楚,我们家族是湖北填过来的,不在那一片
作者: 一腔废话    时间: 2021-4-7 08:19
长江一级支流 发表于 2021-04-04 18:04
不客气,有时间多回綦江看看,多多关注綦江的发展。

你哥子祖上也是元末明初入川的吗?
作者: 陈重君    时间: 2021-4-7 08:34
我77年的时候经常去陵园当时十九岁,但是每次去都是下坎,过桥,上坎再耍一阵而归,在我的记忆中陵园里面除了竹笼笼,柏树,桔子树还有就是栽的农作物,其
作者: 陈重君    时间: 2021-4-7 08:35
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作者: 盗晨    时间: 2021-4-7 09:43
flyccc 发表于 2021-04-05 10:19
我在考虑重修家谱,我们处在几千年的历史剧变的断裂点,农耕文明转换到现代文明,过去宗族文化相伴相生的小农经济已经彻底被颠覆,人人进城,宗族联系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紧要关头,必须保存下这些珍贵的传承,否则就像很多少姓家族一样,宗族历史无从考究,乃大遗憾,现在网络发达,收集宗亲信息也比较容易,修谱不难。

任重而道远,现代人的对家族文化,只有农村人年龄大一点,比较有兴趣一点,三代以上为城市人的和农村80以后的人,都不感兴趣了!
作者: 长江一级支流    时间: 2021-4-8 00:17
一腔废话 发表于 2021-04-07 08:19
你哥子祖上也是元末明初入川的吗?

不是,爷爷辈抗战时期南迁到的重庆,50年代中后期老爷子读书毕业分配到綦江的。
作者: 淋雨雪    时间: 2021-4-8 02:38
av8d莱茨狗 发表于 2021-04-04 01:44
楼主有心了 我也是翻了家里的族谱 我们家入川始祖元末明初就来綦江了 在綦江的后代我估计上万人

不会是千户吧?
作者: 再回米    时间: 2021-4-8 07:48
真心祝福楼主仍然保存有一颗宗族血亲心因为我是13代的城外农村人,楼主的忙我帮不到,但我知道彭石坝在哪里,我们一般写作盆石坝。至于无屋岩,又不知道了。
作者: nn123456    时间: 2021-4-8 08: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钓鱼郎    时间: 2021-4-8 10:02
都二百四十年了,沧海都能够变桑田,在变化这么大的地方找,找到的机会相当渺茫。况且就算是真的定位找到了个大概位置,难道还会挖起来检验一下?虽然说你知道坐向,可是也不知道当时的风水师是用那一盘立的向,按道理应该是用的正针。但你要知道,这山上葬的可不止你老祖一个。
作者: 当过兵    时间: 2021-4-8 10:07
破晓时分 发表于 2021-04-04 00:05
对的,西炮台,原来的广播站

我62岁了,对于西炮台那个地方,从记忆中只是一个坡,现在的大坝子是种的桑树,农作物,坡下有小路到现在的川刷院,
作者: 兰兰花    时间: 2021-4-8 12:55
不知道,我只知道一潭死水。我们也是湖广填川到的马拉滩,湾滩子。
作者: 兰兰花    时间: 2021-4-8 12:59
变化大了,现在的邮局是以前的住家户,有一个大茶馆。至于陵园人工湖应该是人工挖的,桥上的红领巾桥是七十年代的学生捐款修建,都变了
作者: 心力交瘁    时间: 2021-4-8 14:50
flyccc 发表于 2021-04-05 10:19
我在考虑重修家谱,我们处在几千年的历史剧变的断裂点,农耕文明转换到现代文明,过去宗族文化相伴相生的小农经济已经彻底被颠覆,人人进城,宗族联系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紧要关头,必须保存下这些珍贵的传承,否则就像很多少姓家族一样,宗族历史无从考究,乃大遗憾,现在网络发达,收集宗亲信息也比较容易,修谱不难。

佩服了!我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还没见过我家的族谱。也不知道先辈根源
作者: 只喜欢乖的    时间: 2021-4-8 14:58
长江一级支流 发表于 2021-04-04 00:21
   我是老綦江但年龄不算太老,在我有记忆以来綦江烈士陵园及水池就存在,是否就是仙龙塘无法考证也没有听人说过,我想至少年龄在8、9十岁以上的当地老人才有可能知晓。我小时候知道现在实验中学(以前的綦江师范学校)有条小山涧沟直通这个水池,长年有清水汇入,这与“仙龙塘”称谓倒有几分相似;另,烈士陵园前面一点的工会体育馆会台靠西炮台一侧石壁下,即现在綦江川剧团集资房的天桥下面一排石堡坎下应该有口老龙洞水,长年清水不断(听老人和建集资房工人说的,现在这里有单位无法进入不知道出水口被填埋没有)。我不知道清乾隆时这龙洞水附近在是否有水塘存在?但听以前懂点风水的老人说老体育场这个地方至百步梯入口一段就是所谓古剑山龙脉的末端,所以你说的西门外仙龙塘也有可能在这个龙洞水附近。我所知道的就以上这么多了,希望能给你提供一点点线索。

晓得了不少綦江
作者: 綦线    时间: 2021-4-8 15:56
?!?
作者: av8d莱茨狗    时间: 2021-4-9 07:52
淋雨雪 发表于 2021-04-08 02:38
不会是千户吧?

你家千户后代 真牛 怎么生的你?
作者: 淋雨雪    时间: 2021-4-10 22:35
楼上垃圾
作者: 在线网友    时间: 2021-4-12 23:33

作者: qcz008    时间: 2021-12-3 00:21
实验中学,新宿舍院墙的后面,康德城
作者: 月亮里的人    时间: 2022-3-24 15:05
似乎听说过仙龙塘
作者: 小青年奋斗    时间: 2022-5-30 02:14
历史悠久




欢迎光临 綦江在线 (https://www.qj0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