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清有道 发表于 2023-2-27 15:23:45

綦走发现丨明清接力五百年—— 綦城向东第一铺的青云桥②

2月15日,大美綦江APP刊登了笔者一行根据倒伏现场的六棱古碑,查找清《綦江县志》等史志文献,探访附近居民,论证了今三环高速通惠互通附近,通惠河上那座六柱七孔平桥,老百姓俗称为“大桥”的,是始建于明代的青云桥。文史爱好者观察青云桥建筑细节。通讯员 缘来同行 摄石牛古铺地当孔道该桥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四年(1824年)复建期间,两任县令接力,教谕、训导、典史等县衙里的“领导班子”成员都齐刷刷捐资共建,这在綦江境内现存古代公共建筑及碑刻中绝无仅有。除了平步青云的彩头吸引外,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原因让它得到高度重视呢?清《綦江县志》卷之五《铺递》又给了我们答案:“石牛铺,在县东二十里。今大桥(即青云桥),通南川县路。”经查地图,青云桥右岸,就有叫石牛口、石牛坝的地名(今三环高速通惠互通附近,与左岸的大桥坝,均同属通惠街道浸水社区6组)。但石牛铺是什么时候始置的呢?清《綦江县志》在本节开篇这样介绍:“在昔用兵之时,羽檄纷挐,飞刍挽粟,置邮传命,泛应维艰……惟是,治不可以忘乱,安不可以忘危……前明有协济、夫马文案,虞其久而或失,连类书之。”原来,最迟在明代,官府就在此处设置有传递文书的铺递。附近居民柯代秀说,青云桥右侧前方约100米,就是浸水加油站那个位置,以前叫“上店子”。笔者一行推测,此处就是石牛铺的驻地。按《大明律·兵律》规定,“每铺什物,十二时辰转子一个,以验时刻。铺门置绰楔一座,常明灯烛、夹板、油绢、回历等物”“每铺设铺兵4名以走递,设铺司1名以总管,需要少壮正身(没有犯罪前科)”“馆舍损坏,则司兵无所居;什物不完,则应用无其具;铺兵数少,则走递无其人;而老弱之人,则力不能以供其事。此皆铺长之罪,而县官也有责焉。”据明廷规定,“下情上达,全凭公文。邀截取回,实为雍蔽,不拘远近,追究得实主意。为首者斩,秋后处决;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若该铺司兵容忍而不告举,或虽告举而所在官司不受理者皆杖一百。”足见铺递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綦江境内,共设有16个铺递,除北边的底塘铺(在今下北街一带)、北渡铺外,南向贵州有9铺,东向南川有5铺。根据地形险阻差别及村落、关隘疏密程度设置,每铺间距10里、15里、20里不等。传送政令,贵在迅速,公文到铺,勿论昼夜,风雨兼程,必须“即到即送”“凡铺兵递送公文,昼夜须行三百里”,折算每小时行12.5里。铺兵“腰系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疾行”,沿途车马行人,听到铃声,立即避让。下一站的听到响铃,立即整装待发,接力前传。石牛铺的走卒负责往南川方向15里或綦江城方向20里距离的投递任务,必须在72分钟或96分钟内完成,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稽留三刻笞(chī,古代五刑之一,用鞭子或竹板拷打的刑罚。又分五等)二十,每三刻加一等,罪只笞五十。其公文到铺,不问角数多少,须要随即递送,不许等待后来文书,违者铺司笞二十。”为保证军情飞报,遇河架桥,自然必要。


文史爱好者发现倒伏古碑线索。通讯员 微风轻轻 摄涅槃重生延寿两百青云桥具体始建于哪个时期呢?按古人习惯,始建、历次修缮都会留下碑刻,但《重修青云桥碑记》没有记下始建准确时间,笔者一行推测,或许是太久远,之前的古碑毁灭或文字都风化不可辨认。笔者一行试着从《重修青云桥碑记》找线索。“自明迄今数百余年”。迄今,到现在的意思。数,几的意思,三以上才叫几。也就是说,青云桥明代始建至清道光元年(1821年),估计已经超300年了。“屡遭惊波浊浪,因而坍损。叠经诸善士捐资培补者,寔(shí)繁有徒。”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年年洪水侵蚀,全靠众善培修。好的是,綦江人善良好德,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这与清《綦江县志》卷之五《津梁》“大桥(即青云桥)……嘉庆十八年(1813年)六月遭水圮”的记录和还能延寿八年的事实相符。《重修青云桥碑记》末尾,“大清道光四年岁序甲申蒲月中浣日毂旦。”把此六棱碑柱的时间定格在1824年农历五月中旬。倒推回去,“辛巳七月,秋霖異涨,悉行倾圮……是秋九月,鸠工庀(pǐ)材”,即是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全部倒塌,当年九月就开始动工重修。难道复修青云桥耗时二年多?同行的文史爱好者华提醒说,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看眼前这座青云桥。他推测,回到古代,铁凿子等工具就是石匠的命根子,受冶铁技术制约,不但硬度不够,为了省铁,还要接上一段木柄,手锤击打其上,取石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加上40多墩单重4—6吨的桥面石、桥墩石,从石厂运到桥址,单凭人、畜力量转运是很麻烦的,需要先修条数米宽的路,靠粗木棒滚动运送。就是到了河边桥址,也要先在河里逐段填土,上一段桥墩、桥面安装好,抠出桥洞引流河水后再安装下一段,周而复始若干次……没有合拢前,只有用木棒、竹杆搭起将就过。一晃就是两三年,“迄今二月而工竣。”在匠师李德荣、何元仁、李德位、陈廷魁等的努力下,直到1824年农历二月才基本完工,历时两年零五个月的重修,“较之旧制,规模式廓,而石工更精”,距今又安然度过200年,累计长寿500年了。看目前现状,青云桥向天再借数百年也不在话下!复建耗资四百银两仔细阅读《重修青云桥碑记》,“辛巳七月,秋淋異涨,悉行倾圮。”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涨大水,彻底冲垮了熬过至少300年风霜雨雪的青云桥。路人只有“履道坦而入坎,转见崎岖。遵周行而临深,时形偪侧。”“通滇黔,达楚豫,实冲衢焉。”綦江出城往南川方向的交通要道,怎么能添堵呢?“何君元龙,杨君元级,何君廷瑄等目系心伤。”修桥补路,是中华民族行善积德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自古以来,从不缺爱心人士,“两何一杨”,就站了出来承头复建当会首。“爰倡领袖,请诸雷封,不惮寒暑,奔走四方。”雷封,古代县令的代称。于时,会首们积极到县衙争取,不管寒冬酷暑,天天四处筹钱。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即于是秋九月,鸠工庀材,揆日下磴。”是秋,这个秋天的意思。(1821年)七月冲垮,两个月后就动工重修。地当孔道,刻不容缓。继续阅读《重修青云桥碑记》,“迄今二月而工竣,计费四百余金。”金,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也就是说,清道光年间修复这座古桥,花了400两银子。不对!上期已经分析,知县邰兆禄、卫赓飏,教谕韩兆瑞,训导钱维靖,典史王升等5人共四封银子2000两,再加上陈翠中的50两及更多百姓捐款,修桥善资更多。怎么碑记说只花了400两?难道有人贪污善款?笔者进一步了解到,虽然说一封银子官方定量是500两,但在实际用语中,“一封银子”所指数额并不相同。在《儒林外史》《绣像金瓶梅词话》《儿女英雄传》等古代书目中,就有100两、60两、50两、30两、10两、8两、3两、1两等各种说法。这“封”可大可小,完全由“封缄”者临时决定,避免攀比、尴尬。在具体事件中,一封银子是多少两,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背景来推算。根据排名其后的“砚畬堂陈翠中喜捐钱伍拾千文”记录,上述 “助银一封”至少不低于50两,四封就是200两。也就是说,前述五名县官等,践行了“行善,始于身边”的理念。这400两的总造价,他们承担了一半以上的费用。大难不死陈公师孝《重修青云桥碑记》正文末“邑庠陈师孝撰文”一句,把作者推到了前台。陈师孝何人也?据清《綦江县志》记载:陈师孝,字慕堂,县儒学生员。廪生(公家发生活费的秀才)陈治之子。陈治本在巴县陈家场(今巴南区圣灯山镇陈家社区,距三角镇乐兴场约7公里)授课为业,因有事回家,夜大雷雨,佃住的房屋垮塌,一家三口被压在下面。天亮后东家才知道,以为都已经死亡。乡邻们急忙清刨倒下的瓦砾和墙土,突然一阵呱呱大哭声传来,原来是唯一生还的4岁陈师孝。“过目不忘,性孤傲。”道光乙酉(1825年),协助罗星修《綦江县志》,任第一分校,采访最多。既然陈师孝4岁时就成了孤儿,他又是怎么茁壮的呢?这又得引出其伯父陈溥了。据清《綦江县志》记载:陈溥,字宏修,恃课徒为炊。父母逝世后,长兄为父,养教弟弟陈治成廪生。陈治夫妻不幸遇难后,又将4岁侄子陈师孝视同己出,“抚孤成立”,成人成才。教育学生特别严格,“今学者多出门下”,当时綦江的很多读书人都是他的学生。读者朋友们,陈溥这样一辈子为兄弟、为侄儿付出心血的伯父,是不是让你特别感动?请继续关注《綦走发现》。(未完待续)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总编辑:孙萍值班编委:马小玲编审:王旻编辑:何叶审校:刘燕艳 杨小红文章来源:大美綦江











sanyue 发表于 2023-2-27 15:24:21

綦江找工作、招人才,綦江在线招聘网>綦江找新盘、二手房、租房、门面商铺>綦江找二手车、闲置品、綦江本地商家>綦江相亲,綦江本地真实靠谱相亲平台>

你想我吗 发表于 2023-2-27 15:32:55

路过

二胡81 发表于 2023-2-27 19:43:12

为这群人点赞!

黝黑蜗壳 发表于 2023-2-28 08:47:33

{:10_1522:}

黝黑蜗壳 发表于 2023-2-28 08:47:54

{:10_147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綦走发现丨明清接力五百年—— 綦城向东第一铺的青云桥②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